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与创作同声息 与时代共脉搏——四十年理论批评发展述要(2)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文艺报 白烨 参加讨论

    理论与批评的相互融通与彼此借力
    理论是文学现象的概括、文学经验的抽象,批评是文学作品的品评、文学创作的鉴赏,二者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内在缘结,而且在文学活动中有分有合,相辅相成。新时期以来,理论与批评切合着创作的发展与文学的需要,在直面文学现状的理论批评实践中,形影相随,遥相呼应,以相互融通和彼此借力的方式,构成了整体理论批评活泼而生动的局面,发挥了推动文学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作用。
    理论与批评文学活动中的内在融合,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表现为由创作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学论争。这些论争常常由文学创作提出问题,在研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也会由批评中的不同取向,上升为理论中的不同观点,事实上是理论与批评交相杂糅的文学论争,如“新的美学原则”问题、“社会主义新人”问题、“文学寻根”问题、现实主义问题、现代主义倾向问题、新时期文学“向内转”问题,等等。这些论争在进行的过程中,既会在相互辩驳中展现不同的观点,又会在求同存异中形成一定的共识性看法,但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经过这样的论争,批评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理论的探讨立足于切实的创作实践,使得理论与批评经由问题的研讨与话题的探讨,更加水乳交融。
    文学理论中一些带有突破性意义的问题研讨与观点阐述,常常会对包括批评在内的文学领域的各个环节产生较大的冲击与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表现得充分而淋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证,是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提出与讨论。文学主体性问题是针对一个时期以来,文学领域里重客体轻主体、重客观轻主观等倾向造成的人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论述人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的重建与确立的。这一理论内含的人本主义倾向与“向内走”的意向,在当时引起较大的争议,但通过争论与讨论,文学主体性理论所主张的“以人为思维中心”的重要理念,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并在理论批评、文学创作、文学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讨论既深化了“文学是人学”的认知,又进而探讨了文学是怎样的“人学”的问题。此后在理论批评界出现的“我评论的就是我”、“批评是一种选择”等小的论争,以及在创作领域出现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与文体意识逐渐彰显等倾向,实际上都是主体性问题的不断扩伸与持续延宕的结果。
    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文学所处社会环境的纷纭多变,以及文学自身的分化与裂变,理论批评面对的问题更为丰繁而复杂,理论与批评较之20世纪80年代在相互融通上颇显弱化,一些颇具现实意义的理论研讨,未能在继续深入中取得应有的成果,比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二次元审美”问题,等等。这使我们看到,面对新的文学现状与现实需要,理论批评需要弥补的短板很多,需要改进的空间很大。怎样在继承转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建构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体系,仍然是理论批评界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依然需要理论批评家们更具创意的努力,更具力度地推进。
    理论批评的学科建构与队伍建设
    40年理论批评经由新时期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以来走过的风雨历程,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文学争鸣、理论论战和批评事件等,都是一种知识的累积、经验的积淀。在这样丰盈积累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理论批评界一些有志于文艺学概论和批评学研思的学者先后撰著了品类繁多的“文艺学概论”和“文学批评学”的著述,它们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侧重各有差异,但因立足于40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实践,并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多有富于创意的阐发与应用,这些著述在学界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教材建设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基石,并使理论批评的建设打上了时代的鲜明标记。
    理论批评在40年的骄人成绩,还体现在理论批评刊物的创办方面。在40年之前,全国性的理论批评刊物,只有中国文联委托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评论》,地方性的理论批评刊物基本没有。随着文学在新时期的复苏,理论批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仅20世纪80年代期间,就先后有《文艺研究》《新文学论丛》《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文艺思潮》等相继问世。40年间,既有停刊的,又有新增的,迄今仍有近40种刊物活跃于当下文坛的理论批评前沿,展示着理论批评的最新成果,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方面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理论批评的民间社团组织的创办,是40年间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十七年”间,基本没有文学的民间社团组织,更没有理论批评方面的民间社团组织。文学领域里包括理论在内的民间社团组织的组建与创办,都是出现于新时期的新生事物。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学术团体,涉及了文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它们经常以举办研讨会、学术年会,编著丛书和编纂资料等方式,积极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汇集学会的研究成果,进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在此同时也把各个门类的研究成果广泛传播于社会和更多受众。在某种意义上,民间学术团体的建立与健全,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和文学事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依托于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和文学组织,理论批评工作者在各自为战的同时,又经由问题探讨、作品研讨等,协同合作,形成合力,这使理论批评在实战演练中逐步形成一支实力雄厚,能力强劲的基本队伍。这些年来,随着“70后”、“80后”群体中的理论批评新秀的成长,以及有志于网络文学研究的新型人才的介入,理论批评中某些缺环与弱点有望得到一定的弥补,使理论批评得以继续保持代际的合理衔接和人才的合理布局,从而继续保持活力,焕发生机,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不断走向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