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作者+编者:谈小珂的短篇《原则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9-01-07 《小说选刊》 newdu 参加讨论

    城市的原则与灵魂
    ——《原则先生》创作谈
    小 珂
    我常有一种感觉:我们其实生活在一只钢铁怪兽的肚中,茫然,不自知。我们每天都做着不得不的事情:不得不生存,不得不繁衍,不得不死亡……这里有一个外表光鲜温暖、内里腐烂冰冷的生命循环,裹着人们奔流向前。这种感觉不可阻挡,它一直若隐若现地漂浮在我的身体之外,或强硬地浸入我的思维里。我知道,这种如午夜梦魇般的感觉源自我生活的环境。我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生活了三十年,眼睁睁看着胡同、院落消失,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像是一组无法停止的巨大机械齿轮,把人的躯体剐蹭得血肉模糊的同时,也在不停自我完善与救赎。
    如果我想写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首先,必须清醒地正视城市本身。城市到底代表、容纳了什么呢?我想起一些十分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比如地铁、高楼、城市的夜、私密的空间、宿醉……它们零零散散地搭出了城市的大概结构,它们虽然脆弱无力,却也必不可少。城市的脉络和结构是诗意的,城市的体系却是极端机械和理智的。城市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很学术化的名词,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虽然我不懂其深层含义,但我知道,城市系统是支撑这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的城市生活最强有力的支柱。
    而系统之内呢?那些肆意妄为、风驰电掣的城市岁月中,是否有一个柔软的核心呢?我不可避免地想到“城市的灵魂”。
    毋庸置疑,“城市的灵魂”是一个绝对形而上的话题。灵魂是所有行为、言语、因果、事件的出发点。如果说人有灵魂的话,那么我想,城市也是一定有灵魂的,只不过城市的灵魂是所有城市中存在的人、事、物的磁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形似真理光柱的东西。在我的想象中,城市的灵魂应该是没有颜色的,它无善无恶,不能被评说,道德与它无关,于是它在我们的眼中也就显得无情了。
    写《原则先生》时,我就想完成这样一种将城市灵魂表象化的书写。我写了几个人物,他们通通有某种怪癖和执念,而在这空洞的城市之魂中,他们其实是十分普通和可爱的。如果说城市之魂像是站在制高点俯视一切的神,那么它就一定是有原则的(并且这将是它仅有的手段和信念),它的原则构成了灵魂的形态,而灵魂也是原则的支撑和内核。我不是很喜欢描绘人物性格,我更喜欢将人物的性格、性别、年龄模糊化,使他们趋于一致。如果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棋盘,那么人便是那上面千篇一律的棋子。在城市伟大且无情的灵魂面前,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责编手记
    城市捕手
    林 森
    当编辑久了,阅读的疲惫感会时时袭来,那些毫无个性的陈旧表达,时时会把我们淹没。编辑总是希望看到新、新、新……甚至会偏激地认为,带着“尬意”的新,也比那种纯熟的陈旧让人惊喜。小珂的《原则先生》,就有一种没那么容易讲清楚的“新”,一种自带迷离情绪的“新”。中国乡土文学的传统太过强大,一直是一个压倒性的存在,作为读者的我们,总觉得那些书写城市的作品,差了那么点意思。很多年里,我们一直期待着捕捉到城市气息的作品出现。
    小珂《原则先生》里,那群城市男女怪癖多多——他们的怪,是“城市”这个隐形的主人公赋予的。原则先生有着病态的强迫症,对时间、饮食、衣物、站位甚至是微笑时的嘴角弧度,都强求一种严丝合缝,任何一个错漏,都会对其造成釜底抽薪、瞬间垮塌的摧毁;而“没有名字的女人”顶着曼迪这个符号,出身农村的她,出入各种奢华场所、沉迷于灯红酒绿、流连在各色人群,真正的本心,渐渐被“曼迪”这面具所掩盖,撕裂便不可避发生了;严也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他爱女装、爱男性,城市的“宽容”,容纳甚至鼓励着他,模糊了自己的性别。“我”作为一个贯穿式的人物,把这三个人连在一起,却也有着自己的生存困境和心灵危机。
    初看之下,这不过是一些城市男女混迹于酒吧,在阵阵酒气中,喷出的一句句言不由衷和煞有介事。稍微细想,才发现,这些虚假外壳之下,小珂精准地捕捉到了城市最重要的气息:过分的秩序感所带来“强迫症”、人在符号与面具下的迷失、性别的模糊感——小珂用三则小故事所展示的这三种情态,是城市里最重要的特征。相较而言,乡村是自然无序的,不追求过分的整齐划一;乡村里每个人都面目清晰,人们更多是被“外号”而不少“符号”所笼罩;乡村是讲究性别伦理的,强大的习俗和传统,压制着那些与主流不同的性别观。换句话说,小珂其实发现了城市与乡村真正的区别所在,她发现了,人类在建造城市的时候,也是在建造一个可以安放各种怪癖和异端思想的空间。
    在我看来,小珂的这种发现,并非来自理性的分析、总结和推演,恰恰相反,小珂凭借敏锐的嗅觉,用她感性的神经,精准拷贝下了她眼中的城市。在这个小说中,每个人真假莫辨的背后,都站着城市那浩大、威严、不可撼动却又摇摇欲坠的身影。城市,才是这个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我没有读过小珂其他作品,但在北京的几次作家们的酒局上见过她。她逢酒必干,还表情淡定;她长发的背后,躲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喧闹的饭桌边,她往往安静地坐着……小珂生活在城市的灯火璀璨之中,又与其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距离。她并非仅仅旁观,她在感受、捕捉着城市里的一切,很多难以说清的情绪,一点一点被她收藏。城市里这种现代化的经验,在中国人的表达中,还是相对比较新的,新到甚至有些做作、带有某种表演性,但这并不是作者本人的做作和表演,而是她在释放出其捕捉到的城市气息——包罗万有的魔法袋已经打开,谁也不知道里头会冲出什么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