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记忆,跨越时空的存在

http://www.newdu.com 2019-01-04 文艺报 刘丽华 参加讨论

    
    美食,给人直观的感觉便是吃,食其味,知其性也,大抵如此吧。满族作家高维生笔下的美食,则赋予大文化的内涵,囊括地域、历史、典籍和故事,翔实的叙述与描写,给予我们非同寻常的感受。
    满族作家高维生的《小味道》握于掌心,扩张的思维,透过纸背传递过来,让我们体会作家对美食独到的见解。他笔下的美食烙有地域的标签,打造不同的饮食文化,也造就不同的美食家。作家之于美食,不是谈吃那么简单,重要的是所涉及的文化和历史。每个人都有地域情结,而居于东北地区,又因为特有的地理风貌,创造出独特的美食文化。这所有的一切,对于作家高维生来说,是根植心底的强大能量储备,在特定的时点上,爆发出火样的激情。
    正如他序中所说:“‘地方感’是一个依据,人类学家称地方菜为‘小传统’,这个‘小’字体现历史性、传统性,说明‘小’背后的大文化。”地方感即所谓的情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域情。它在饮食与文化上起主导作用,不仅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也唤醒人们的精神意识。更确切地说,地方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小味道》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点入手,寻找往昔的印迹,以及珍藏时光深处的历史。大地野菜中的“野”字,将地方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山里的蘑菇、苣荬菜、大脑瓜儿、水芹菜等野菜,这些看似寻常之物,被作家赋予情感,纳入文字当中,架构成自己的文本,并给予它们生命的灵动,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体会野菜散发的味道,及味道蕴含的价值所在。
    汪曾祺对美食有独到的研究。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每一处的人文与饮食,对于老先生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将对食物的兴趣融入文学当中,不断创新、揣摩,给予笔端文字以独有的风格,这是他人所不及之处。如今读到高维生的《小味道》,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吃,也是有感情的,它是关系生命与生活的大事,单单一个“美”字,足以道尽饮食之妙,乃至所有的情感与温暖的共存体。
    大地野菜中的大地,则是根与血脉的源头。太多人辗转流离之后,最终都在寻求自己的土地,回归曾经的来处。大地之于野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野菜需要依附土地生长、繁衍。我们出生和成长,然后离开生养自己的家乡,所延续下来的习惯,都是基于土地的缘故。《小味道》中的野菜,赋予思念的情感,被作家融入文本当中,无论儿时的田园,还是搬离故土后的异地,时刻萦绕故乡的味道,这些都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东北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将各种食材汇集起来,不断地探索与发展,研制出各种美味佳肴。加之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食物复杂化、多样化、地区化、生态化等多种属性,这与传统文化分不开。《小味道》看似描写吃,或者如何吃,事实上作家将笔墨着重于吃的价值与意义,告诉我们食物从何而来,又如何来到胃中。我们享受美味的同时,应该明白与之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如同与人们的日常沟通,需要感情的投入,以达到原初状态的存在,却不是简单的思维想象。
    作家序中说:“每道菜的背后,有情感的节奏,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能从中寻找历史的踪迹,发现自己走的印迹。”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经过历史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变化,每一道菜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它们脱离大地的怀抱,加工后端上餐桌,供人们品尝,由最初的传统性,或者原始性,逐步走向技术化、现代化的进程,大多已消除掉原初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仅供市场经济的需求,相比之下真味道更值得怀念。
    作家记忆中的美食,恰好体现真味道。他让文字由故乡出发,所有的人与事,在时间中不断发酵,成为怀想的根由。比如漫山遍野的山野菜,纯生态的天然菜品,它们的好处数不胜数,对人们有益无害。由山野菜引出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亲人、有玩伴、也有朋友,他们在生命中非常重要。
    故乡的土地博大,作家以故乡为背景,将浓烈的情感揉入其中,消散的细节逐一粘合,幻化为有形的存在。一个个朴实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美食牵引出来,以见证风雨变幻中人生的意义。
    食物离不开生长的环境,氛围对它来说也相当重要,否则味道将发生完全的改变。五味杂记中的“杂”,让人感受到美食的多样性,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生发出多种多样的变化。“额芬饽饽”、“苞米馇子粥”、“东北黏豆包”等,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这些大地上生长的食物,在特定的环境下,流淌出泥土的气息,那味道自然不同。祖母说着“瞎话”包黏豆包,是记忆中久远的事情,作家描绘出来,便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这是东北得天独厚的习俗,冬季寒冷漫长,人们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作家近年来的创作,都投入了极深的感悟,由感悟生出的情感跃动,形成庞大的空间向度,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法国作家纪德指出:“文学应该赤脚站在大地上,感受泥土的气息。人间的粮食,其实就是欲望,来自生命最深处。”《小味道》则从安静、自然的状态中走来,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怀生命的鲜活本质。作家曾经说过:“一切文学皆人学。”事实上的确如此,真正的文学扎根泥土、贴近生活,归根结底都在反映人、生命,以及活着的意义。
    一部谈及美食的作品,简单的粗茶淡饭,回忆起旧时光中的人和事,如同深藏岁月深处的老物件儿。那些记忆、阅读和经历打开,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谈”字,透露太多心思,范围很广,如同作家走过的万里路,读过的万卷书。蕴藏自然的情分,豪迈的呼唤和阔达的精神,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看上去古俗些,确是极有道理。大诗人李白嗜酒,杜甫嗜肉,近代汪曾祺先生善谈美食,梁实秋先生也对此情有独钟,他的《雅舍谈吃》,忆人忆事,再到回味文化。历来文人对饮食文化都有不同的考解,就如《小味道》中的解读一样,“在回味每一种食物的经历时,也在咂摸时间的滋味。”
    文化与历史,行走的过程中,都将得到时间的验证,才能判定它存在的原初性。记忆是人的大脑对经历的事物的熟记、保存、再认的过程,是进行想象和思维的心理活动,使记忆中保持清晰的辨识度。
    《小味道》中的寻味记忆,将饮食的存在推向新的高度,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滉滉如河汉,翀向云霄,它承载的不仅是作家的记忆,更是由此展开的经历、悲欢、乡愁,以及文意、文心的思想维度,是跨越时空的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