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退休馆长为何赴澳再当馆长

http://www.newdu.com 2018-12-05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newdu 参加讨论

    
    吴建中 资深图书馆人,现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上海市政府参事等。代表作有《21世纪图书馆新论》《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等。
    ■受访人:吴建中(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采访人:解乔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说到图书馆界的明星,很多人心中会冒出许多名字,吴建中就是其中一位。他儒雅绅士,既是图书馆的“掌门人”,也走在国际图书馆、学术和实践前沿,他提倡第三代图书馆,一生都在为图书馆奔走相告。但他儒雅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他勤于学习,又不止步于图书馆,其视角一直在向外延伸,做过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上海市政府参事等职务,这都不仅仅是因为其图书馆人的身份,更是他求变的人生态度。
    虽然其身份一直在转换,但他对图书馆的热爱,未曾改变。2018年,已退休的他,漂洋过海担任起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从公共馆到大学馆,从面对万千大众读者到面对学生读者,其心路历程有着怎样的变化?他又是如何在挑战中找到职业的热情?本报记者近期对他进行了专访。
    □从公共馆到大学馆任馆长,您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当时接受澳门大学管理层面谈的时候,考官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有什么区别,我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但现在看来差别很大。公共图书馆面对的读者太多,对大城市来说是百万甚至千万级的,因此“读者”似乎只是一个概念,而在大学,读者就是上帝,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同学的意见都要认真反馈,你必须直面他们的需求。你的服务越深入,建议和意见反而会越多。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越近,越频繁,就越容易让你有成就感和荣誉感。相比公共馆,大学馆的工作难度,不在于做多,而是做对。
    □有什么经验值得内地图书馆可以学习和借鉴?
    ■大家会以为国外甚至我国香港、澳门的图书馆经费充足,其实不然。澳门的大学图书馆经费与内地大学不能相提并论,我一来就感到压力很大。
    但我们还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挖潜。我挖掘员工的潜能,让他们把自己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我们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里的课程以英语为主,所以挑选的几位同事首先英语要流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校反响很好,而且常常有老师来请我们的员工上课;再比如,情报分析工作,让员工与学校管理层需求对接,做情报分析报告,我们做的高教前瞻快报、学科评价报告等都很有质量,深受学校好评。另一方面,是借力,寻求内地的支援。上海图书馆不仅提供了“上海之窗”服务,还派员作情报分析和数字人文的辅导,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中心为我们输送了大量文化视频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提供了大量教科书。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如最近还开设了澳门基金会文库,将澳门基金会出版的800多种图书馆和文献收集在一起,通过这种托存图书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个人为我们提供资源。穷则思变,反而容易激发起职业热情。
    □在内地,很多学生用图书馆自习,在澳门这种事情普遍吗?
    ■澳门大学图书馆建筑规模达3.2万平方米,在港澳地区首屈一指。澳大是书院制,每个书院都有阅览室,所以澳大图书馆没有空间压力,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
    澳大图书馆有60个研究单间,有无数移动桌椅可自由组合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努力打造交流分享空间。比如,我们将平时不开放或少开放的空间打造成展示空间,提供给读者集体借用。有一个书院领导说他们的学生到非洲访学,拍摄了不少照片,我们就为学生举办了摄影展,前几天我还收到一份感谢函。从这一点来说,澳大图书馆是很幸运的。当然其他学校都面临空间问题,如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澳门城市大学图书馆都面临空间压力。
    □吸引读者入馆是件很头疼的事,您是如何做的?
    ■澳大馆有很好的空间,但活跃度不够。国家教育部今年向澳门大学赠送“博雅之壁”,我们借用“博雅”之名设立了“博雅”系列讲座、展览和新书发布,反响很好。我们还将博雅讲座做成光盘,也算是一个文创产品。针对阅读量的问题,我们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同时也举办一些图书馆利用讲座,深受读者好评。下一步我们将开设“阅读花园”项目,与本地书店合作,举办一些读书推广活动。
    □您很善于与时俱进地对图书馆作出一些创新,您怎么看待图书馆创新?
    ■图书馆需要改变,需要创新。我们不能永远给读者一个老面孔。就图书馆建筑而言,以前有一种说法,图书馆是圣殿,所以要建设成像教堂一样。耶鲁大学图书馆在19世纪中叶建设了一个豪华且庄重的图书馆,来参观的人太多了,很多游客在外面拍完照就走了。当时的图书馆馆长就在门口设置了一个告示牌,说图书馆在里面,意思是耶鲁大学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它的外形,而是它的藏书。
    现代图书馆建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图书馆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学习和交流的,所以要关注人的感受和舒适度。怎么给读者一个新面孔呢?那就要创新,当然创新是无止境的。国际图联在评选2018年图书馆优秀建筑中有一个入围的案例很有意思,一个小镇的图书馆长看到一群孩子在街上玩耍,就跟他们说,你们进来玩玩。从游玩中这批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后成为图书馆的常客。如果说图书馆只有阅读功能,只有阅览室的话,这些孩子愿意走进来吗?
    □这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吗?
    ■图书馆是什么?该怎么做?图书馆界缺少的是一种定力,图书馆从来不是唯有图书的馆,前几年我提出了第三代图书馆,其实就是希望回归到图书馆本来的意义,图书馆是一个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和知识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