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反映论、审美反映论与文化研究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型的一个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18-11-06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邢建昌 参加讨论

    二 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
    在对反映论的文学解释模式的质疑、批判过程中,审美反映论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初,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文学已经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共识了。从审美角度看文学,就是体认文学的审美特征,肯定文学的情感本质,强调文学反映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审美反映论可以认为是在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基础上的一次关于文学本质特征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言说。
    早在1983年,一篇题为《论情感在审美中的意义》的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审美反映”的特殊性问题。可惜,这篇文章被学术界忽略了。这篇文章首先批评那种把审美情感看成对于美的事物认识的结果的观点,认为这种看法并没有揭示情感在审美中的实质意义。因为,这种看法忽视了审美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审美活动中,活跃着的审美情感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因素,它还会在审美过程中影响、调节和制约着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使审美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成为构成审美反映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因素。”作者认为,审美反映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人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它都需要主体的介入,审美的认识过程必然渗透了情感内容:“主体对美的对象中所蕴藏着的价值内容认识愈深入,情感体验的内容就愈丰富;而审美情感愈丰富,感知就愈深切,想象就愈活跃,认识就愈是能从有限的、具体的对象中发掘出更多的价值内容,从而更深刻地反映着美的对象……审美反映不仅是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的统一体,而且在这个统一体中,情绪过程往往还占据着优势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富有情感会成为审美反映的一个显著特征的根本原因。”[13]这是一篇对于审美反映做出严谨的理论论证的有分量的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审美反映与一般反映的相区别的特殊性问题。
    童庆炳在1984年他主编的《文学概论》教科书里,提出了“审美反映”:“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审美的反映。审美是文学的特质。审美地反映生活这一点,把文学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科学区别开来。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14](P47)童先生审美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学反映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文学的对象和内容是整体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社会生活。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a.文学所反映的生活是现象与本质具体地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活;b.文学所反映的生活是具有审美因素的生活,或是经过描写以后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文学的对象和内容必须是具有审美因素的生活和经过描写之后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不跟美发生这样那样联系的生活是不可能进入作品的,硬要进入作品,也不能动人。”[14](P52-53)第二,艺术形象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有关的生活情景的形象,它是指具体感性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图画。”[14](P54)第三,典型形象是文学中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所谓典型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通过独特的、丰满的、鲜明的、能够唤起美感的个性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艺术形象。”[14](P59)在此基础上,童庆炳认为:“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性在于,文学以人们的整体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社会生活作为反映的独特对象和内容,以艺术形象特别是以典型形象作为反映的独特形式,而无论是文学的独特对象、内容,还是由这种独特对象、内容所决定的反映的形式,都有审美的特性,因此,对生活的审美反映是文学的基本特征。”[14](P65)
    钱中文在1986年发表的《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一文,明确提出在文学创作中要用“审美反映论替代反映论”。作者首先批评了那种对于反映论的简单的、机械的理解,认为本来意义上的反映论,从来没有忽略主体的能动作用,因为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从来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创造活动——一种“创造新的现实的活动”。但尽管如此,文学活动中的反映较之一般的反映还是有其特殊性的:“文学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审美反映,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它较之反映论原理的内涵,丰富得不可比拟。反映论所说的反映,是一种二重的、曲折的反映,是一种可以使幻想脱离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有关主体能动性原则的说明。审美反映则涉及具体的人的精神心理的各个方面,他的潜在的动力,隐伏意识的种种形态,能动的主体在这里复杂多样,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精灵……我以为在文学理论中,要以审美反映代替反映论。”[15]
    在钱先生看来,审美反映的过程,是作家艺术家的感知和认识、感情和思想、想象和意志、愉悦和评价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参与的过程,并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正是凭借这种感情,思想原为抽象的观念,在审美反映中却成了一种具象的、充满生活血肉的“艺术的思想”,而无意识、非理性等心理现象,也总是处在与意识和理性既矛盾又协调的形态之中。
    钱先生还论述了审美反映作为一个功能结构的层次性。首先是心理层面。心理层面是审美反映的最基本的层面,审美反映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反应。感知、感受、感情、想象构成了反映的审美过滤层,创作中的任何因素,通过这一过滤层,成为审美反映的范畴。其次,审美反映通过感性的认识层面而获得深层意义。从审美角度来说,认识层面恰恰是审美反映构成的基本成分之一。在这一层面中,既有社会的、政治的因素,又包括伦理、哲学成分。这些成分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而是与感情结合在一起的感情化了的认识因素。再次,审美反映是通过符号、语言、形式的体现而得以实现的。最后,审美反映是一种心灵化的实践、功能反映,这种反映贯穿着理想、意志和评价因素。
    王元骧先生也是提出并深入论证文学审美反映论的代表性学者。在《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一文中,王先生首先澄清了长期以来在对待反映论原理上的一些混乱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深化对反映论的认识,就要深入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反映这个层次。如果这样做子,就会发现“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反映不是以认识的形式,而是以情感的形式,即通过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而作出的”[16]。审美反映的特殊性在于:首先,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反映,总是在对感性对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审美反映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不同,不仅在于其以感性现实为对象,而且还表现在它必须通过作家、艺术家的情感活动,才能与对象发生联系;再次,在审美反映过程中,反映与创造相交融,作家、艺术家所反映的对象就是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
    在解释了审美反映的特殊性以后,王先生进一步指出,语言和形式对于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反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作家、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总是以一定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形式为‘中介’的,正是因为这些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参与了审美感知,作家、艺术家才有可能对纷繁杂乱的感性材料进行选择、整理,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艺术形式中去”[16]。他引用卡西尔的话强调艺术形式对于完成审美意象的意义:“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的意义’和它们的道德、生命,他还必须给他的情感以外形。艺术想象的最高最独特的力量表现在这后一种活动中,外形化意味着不只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上……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立体感的造型。”[16]
    约略考察审美反映论代表人物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如下概括:
    首先,“审美反映论”就是文学的情感论。审美反映论者极力强调情感在“审美反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审美反映的过程看成是作家艺术家在情感的激荡下对于对象的选择、发现与建构的过程,这就与反映的一般认识形式划清了界限。正如王元骧先生所说:“文学艺术对现实的反映不是以认识的形式,而是以情感的形式,即通过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而作出的。”[16]在“审美反映”的过程中,因为主体“情感”的参与,客观现实发生了变异,不再是“纯然客观”的现实,而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第二现实”。作家也就不是只能“镜子”式地“模仿”现实的被动者,而是美的发现者、意义的建构者和审美理想的表达者,而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也因为情感的浸泡和融合,而成为富有魅力的感性释放。这样论述审美反映的性质,就超越了“自我表现”论的文学本质观。
    其次,“审美反映论”极力推崇艺术活动的“创造性”特征。“反映论”或“能动反映论”虽然也强调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但它对文学艺术创造性的强调多体现在对于艺术家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描述上,而真正的创造性质被遮蔽了。“审美反映论”强调的,正是艺术活动所独有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强烈的创造性,强调的是审美反映过程中反映与创造相互交融的性质。审美反映通向了艺术创造,或者说,审美反映就是艺术创造。
    再次,“审美反映论”对心理学成果进行了有效的借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阐释审美反映论的一般原理是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对于审美反映的对象、审美反映形式以及审美反映的过程做出符合实际的说明。“审美反映论”者借鉴心理科学的成果对此予以说明,现代心理科学术语被有效地运用到解释当中。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感觉、知觉、想象、体验、情感等成为说明审美反映过程的有效术语。钱中文先生强调,“审美反映”中包括互相交织、融合并相互渗透的几个层面:心理层面,感性的认识层面,语言、符号、形式层面和实践功能层面,这些构成了主体的审美反映结构。审美反映的动力源,在钱中文先生看来,归因于艺术家长期的艺术修养、艺术积累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所谓审美心理定势,说的是主体的心理从来不是一块白板,在创作之前,早就形成了他特有的动力源。创作主体心理实际上很像一块储放着种种感情颜料,已经调配过的调色板,那绚丽多彩的感情颜料,就是创作主体所拥有的审美趣味、个人气质、观察才能、创作经验、艺术修养以及广泛的文化素养的混合物。”[15]
    最后,反映吁求形式。审美反映论者敏锐地意识到了符号、语言、形式等在审美反映中的特殊意义,认为语言、形式等绝不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且是艺术审美反映的“中介”,是与情感交织在一起得以物化审美意识的载体,这是具有现代文论的意味的。因为,形式作为艺术的本体价值出现,是现代文论的一个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