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白庚胜先生的一些著作,又在鲁院当过他的学生。前不久,读到白先生发在《中国民族报》上的散文《清明时节 怀念恩师》,反复咀嚼,颇有收获。 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谦谦胸怀。该文开门见山:“那年清明,春雨绵绵,我先瞻仰了坐落于云南省蒿明县杨林镇的兰茂祠堂;继之赴建水、石屏、弥勒等地,分别为孙髯翁、袁嘉谷、熊庆来等先贤扫墓;最后回到故乡,为恩师李柽燃香、插柳、行祭。”没有喧染,平铺直叙,直奔主题。白庚胜身在京城,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只为祭奠恩师。作者在文中写到,自己从新团出发,一路拼搏后来留京,以及学业事业有成后,邀请恩师李柽游京,续写师生缘。散文写作离不开地域性,从文中可以读到作者对家乡团山的深情,他吟唱故土的神奇,歌颂家乡的人杰地灵,始终对这块土地充满感恩。 这篇作品情真意切,以情感人。近几年来,出现了小说化虚构的散文,可谓标新立异,但我认为,真实才是散文的生命。这篇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说了作者与恩师之间的故事,让人读到一个鲜活而高尚的老师形象。而作者的尊师、重教、敬老,以及孜孜不倦、力争上游的求学精神,跃然纸上。文中讲的“逃学”事件,悬念迭起,以小见大,以事醒世。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将特殊历史时期的个案挖掘出来,把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彷徨的学生形象刻画出来了。文章中没有娇情,没有无病呻吟,而是有章有法,松弛有度,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 文章具有很强的正能量,能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我们正处在全民写作的时代,什么都可以被称为散文,散文创作泛滥成灾。毫不客气地说,有的作品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的故弄玄虚、装神弄鬼,有的戴着虚假面具如川剧变脸,有的指手画脚、装腔作势。总之,有很多作品走入了形散但神不聚、追求轰动效应但没有实质内容等误区。反观《清明时节 怀念恩师》一文,一头接着故乡,一头接着地气,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师生情。在这其中,体现了作者丰富人生阅历与思想境界的有机结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 每年清明节前后,有关清明节的怀念之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呼吁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在白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师生情如团山泉水清澈流出,比奔腾千里的金沙江水还长。山高水长,故土情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