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则臣寄语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 编者按: 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即将于10月8日在十月文学院盛大开幕,去年文学月期间开启的"十月签约作家"计划已推行一年。阿来、刘庆邦、叶广芩、宁肯、关仁山、李洱、邱华栋、徐则臣等九位"十月签约作家",最近一年的创作情况如何?他们对第三届十月文学月又有怎样的期待和祝福?十月文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将在未来的几期"约会作家"栏目中,陆续推出"十月签约作家"的系列专访。 本期推出“十月签约作家”徐则臣访谈。 ![]() 作家简介 徐则臣,十月签约作家。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在《人民文学》《当代》《山花》《钟山》《大家》《天涯》《上海文学》《莽原》《百花洲》、《美文》等刊物发表作品1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选刊版》《散文选刊》等刊物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学选本。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中篇小说代表作有《跑步穿过中关村》《苍声》《啊,北京》《西夏》《人间烟火》《天上人间》《逆时针》《居延》《小城市》等,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花街》《最后一个猎人》《伞兵与卖油郎》《纸马》《我们的老海》《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如果大雪封门》等。 《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并且在2015年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6年《耶路撒冷》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奖。 ![]() 陈宇荷:十月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机制”,是对作家作品生成机制的一次创新,成为签约作家的一年来,您的创作情况如何? 徐则臣:很荣幸成为首届十月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既然签约,就要承担一份写作的责任。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写一部名叫《北上》的长篇小说,今年完成。十月里先由《十月》杂志发表,随后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也是向十月文学院总结汇报的作品。真是一路“十月”。 陈宇荷:在您的很多短篇小说中都塑造了都市边缘人,他们四处漂流,难以重返故乡。尤其是那些在北京漂泊的“假证制造者”,对于这些生活状况艰难的人物,您是怎样想象他们的日常生活,窥见他们的内心的。 徐则臣:我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对他们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很熟悉,这就为写好他们打下了一个物质的底子,不必眼巴巴完全空中楼阁地虚构。有“生活”写起来心里就有底,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踏实地继续挖掘、想象和虚构。其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只要善解人意、体贴入微,你写他们就可以像写自己一样真切,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纠结与疑难。事实也如此,除了职业的差异,我跟他们的生活近在咫尺,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 ![]() 徐则臣《耶路撒冷》 陈宇荷:您的小说聚焦于纯粹、日常的中国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而不是苦难的中国叙事,在小说中我们能找到很多当代的生活经验,它们不同于一些作家笔下麻木、冷漠的都市人物,而是更真实的,更具有这一代中国人精神特征的人物。您能简单地概括您笔下小人物的精神特征吗? 徐则臣:物质生活的丰裕和贫乏,从来都不是我关心的重点,我感兴趣的是人物的内心,是他们与身处其中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我希望他们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有探寻心理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自觉;我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路。所以我笔下的人物通常都是“一根筋”,执着,顽固,怀抱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环境从来不会压垮他们,让他们失败和绝望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陈宇荷:除了现实主义作品外,您在2017出版的《青云谷童话》是您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您之后还会考虑创作类似的作品吗?与您之前创作的小说相比,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有什么不同吗? 徐则臣:还会写。这是为孩子写的、又不单单是为孩子写的作品。希望通过这样的写作,让孩子们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便能够正视并顺利面对一个即将到来也必然到来的复杂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阳光,也有阴影,这个世界也需要他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心和现实感。也希望成人能够意识到,孩子们还可能有一条更加真实、及物的成长之路。 陈宇荷:您在采访中曾说:“文学本身就是个人化的表达,这一道道独特的目光,通过它你看到作者眼中的世界时,我们才真正回到了文学。”您怎样在创作中达到“个人化表达”与“产生共鸣”之间的平衡? 徐则臣:要有问题意识,又要有独特的表达。基于现实和生活生发出来的问题意识,无论多么偏僻,放大了范围来看,都会进入公共领域;问题意识越强,精神的疑难越纠结深重,就越有可能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而表达这种问题意识,探求疑难与答案,必须通过忠直于个体气息的独特路径来表达。有了问题意识,又能实现有效的自我表达,大概就能找到那种平衡。 ![]() 徐则臣小说集《如果大雪封门》 陈宇荷:您与十月文学月或者十月出版社是如何结缘的?有没有什么精彩的小故事跟我们分享? 徐则臣:从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开始。韩敬群先生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兄长,为人堪称典范,文学的感受与判断能力也素为我所折服。2013年,因为《耶路撒冷》出版的一些问题我请教他,敬群兄的坦诚、坦荡以及判断力让我备感振奋,由此开始了合作。《耶路撒冷》《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还有接下来的长篇小说《北上》,合作一直非常愉快。我们是相互信任的作家和出版人.。 陈宇荷:上一届的十月文学月发布了“十月签约作家”计划,您也一定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活动。哪些活动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则臣:十月文学院的签约并不是在走过场,签完就完事了,而是尽力在给作家创造相应的创作和生活的机会。比如我个人,曾受邀在文学院作过相关的交流活动,也曾作为首任驻城写作的作家,在十月文学院于爱丁堡设立的作家居住地生活、写作和交流。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对我接下来的写作也很有意义。 陈宇荷:您对本届十月文学月有怎样的期待和展望? 徐则臣:这是第三届十月文学月,前两年就做得特别好,这一届会更加成熟。我已受邀参加部分活动,也基本了解了文学月的活动规划;从规划上看,活动丰富全面,设计也精到,立足北京,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于当下的文学现状和问题颇有针对性。由此,我对本届十月文学月充满期待。 采写:陈宇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