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新媒体时代和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经典“存在与否”、“属于谁”以及“是何种层次上的”等反思性问题日益突出,“经典”的“地动山摇”为文学经典的重构以及文学史的重写开启了新空间,否定经典、拓宽经典或更替经典纷纷登场:即便是依旧按照权威认定、继续认同传统,文学经典的辐射范围也与以往不同,它们不仅要在本民族内部传承,还要进入更广阔的跨文化场域。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还日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思维与变革的能力,作为“数字人文”的文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播愈发离不开“大数据”。重视大数据分析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意义的追索,文学经典传播必须搭建起人文与科技沟通的桥梁,诠释经典与“活用”经典并举。对于文学经典的视觉化生存与数字化发展决不能忽视,也不能拔高,应该将时新的媒介高科技运用与传统的人文意义追索结合,构建立体型、纵深性的人文谱系,以适应时代变化、接续人文根系。 关 键 词:大数据分析/文学经典/传播/文化增殖/人文谱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资助(2016GH015)成果。 作者简介:傅守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学即人学,人类的共同经验以语言艺术的形式凝成文学经典并得以代代相传。对于前现代和现代的人们来说,“文学经典”的具体内涵和存在价值是相对明确、具有共识性的,即:文学经典是文化和文学传承的核心,是文学传统延续的中心,反映了某一个时代人类精神的面貌和文明程度,体现了文学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生命体验和想象生成。文学经典的共同特征是: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深刻性、语言与体裁的独创性、想象的延展性。善读文学经典,在反复精读中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叫人得自由。① 在一个深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多元化时代与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存在与否”、“属于谁”以及“是何种层次上的”等反思性问题日益突出②,在相当程度上使“经典”出现了“地动山摇”,为文学经典的重构以及文学史的重写开启了新空间。即便不是否定经典、拓宽经典或更替经典而依旧按照权威认定、继续认同传统,文学经典的辐射范围也与以往不同了,它们不仅要在本民族内部传承,还要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场域。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是经典的传承与变迁的重要方面,不但可以使经典本身焕发出新的生命、折射出新的光彩,还可以帮助我们推进本民族文化的解构和建构,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和20世纪后期“拉美风暴”的引发就是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脚。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文学经典在消费时代的弱势格局。在如今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学典律的概念日趋淡漠的形势下,文学研究学者应该向学生和广大读者传授些什么?面对世界性的人文教育滑坡、文学教育碎片化的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③ 文学经典有没有永恒性?这在前现代和现代文明时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经典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典籍和文学名著,如中国古代的《诗经》和唐诗宋词、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等。但是随着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各种后现代思潮的到来,一些民族原有的经典不断受到冲击,另一些不见经传的作品则开始登上经典的殿堂,文学经典日渐出现多元化面貌。事实上,尽管经典受到了冲击,但是,一些真正意义的文学经典依然散发着永恒的、不朽的艺术魅力,向当代灵魂迷失的人类昭示生命的本真和终极的意义、提供丰沛的精神滋养。譬如《诗经》中的《关雎》,当我们今天重新阅读的时候,依然为诗中所展现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音乐之美感动不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永恒的。④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看,文学经典既是人生的滋养,也是了解异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网络虚拟性破坏了经典标准的今天,作为民族团结的核心因素和情感纽带的文化经典传承变得尤为重要,而传承的根本方式就是不断地研究经典,在“价值重估”的平台上做出与时代相符的文化阐释。⑤当下的互联网化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它不是以往媒介功能的扩大。新媒体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而且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高着人们的思维与变革的能力。正如作家莫言所说: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网络是个被文人雅士吹唬得神乎其神的地方,也是个被同样的文人雅士贬斥得一文不值的地方。网上的文学比网下的文学,更加随意、更加大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生力量正改变着当下中国社会格局,也在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媒介文化。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在当下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交互传播、沉浸传播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传播学理论的思考与创新。此外,互联网等新技术变革支撑的传播实践,也在潜移默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基本逻辑,各种领域的社会关系进入一个持续的重塑过程。“互联网+”的核心是以共生、共享的空间和共创、共赢的平台来实现用户的参与,简言之,就是通过数据识别用户实现精准服务。 一、大数据时代的利弊与网络空间的文明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空间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急剧增长,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视频网站的普及,信息数据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产生和累积,数据开始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发挥作用和影响。⑥2011年6月,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了《大数据:下一个竞争、创新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的研究报告,“大数据”(Big Data)这一概念成为互联网、通讯等相关业界竞相解读的对象;2012年,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1966-)与《经济学人》数据编辑肯尼斯·库克耶(Kenneth Cukier,1967-)合著的《大数据时代》⑦一书出版,顿时掀起一股大数据风潮,宣告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被公认的“大数据”特征是:“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巨大的数据价值”⑧。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购物、每一次敲击键盘,甚至是离开网络,随便在大街上的每一次露面、不经意的“留痕”,都会被永久地储存在“大数据”中,总之,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吃喝玩乐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⑨这个大数据是对外开放,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或“分享”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痕迹”。人的记忆可以失去,然而大数据上的“留痕”却无法删除,人们被动且必须在这个大数据中留下自己永远的痕迹。“大数据”正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实现满足、希望、欢乐和健康的“向导”和“引擎”。基于互联网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形态,以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优势吸引着众多使用者。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与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都必须拥有或获取巨量的数据的能力,包括本行业内外一切可用的数据资源,避免成为“大数据汪洋”中的一座座“数据孤岛”。⑩ 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只要收集大量数据就可以预见未来的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迈尔—舍恩伯格教授认为,大数据要求人们改变对精确性的苛求,转而追求混杂性;要求人们改变对因果关系的追问,转而追求相关关系。这种思维的转变将是革命性的,如果企业不能认识到这一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会面临“数据鸿沟”的挑战。(11)《大数据时代》一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同时,如何防止因预测而被惩罚、防范居心叵测的人借助大数据侵害个人隐私等也成为时代难题。 没有分享与开放,就没有互联网无所不能的强大力量;大数据时代的真正价值来自于“有效”使用数据做出决策,以使个体人和社会整体更充实、更自如、更完善、更和谐。大数据时代既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潜力,又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就业保障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可能进一步挑战人类的自由意志、道德选择和人类组织等,这其中既有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也有公民信息亟须法律保护的问题。 以互联网科技、云储存/计算、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电子化、比特化、智能化的现代大众传媒,为当代人提供了无限便利和海量信息,我们被各种大众传媒包围,空气中弥漫着信息的味道;各种信息数据、事件、言论、影像等集合而成的“大数据”滚滚而来,没有时间和空间能把“事件”、“言论”、“影像”等与我们分隔开,每天媒体们使出浑身解数,人人都在抢着发言,大量信息和影像互相挤撞。(12)正因为媒介渠道多种多样、媒介内容铺天盖地,媒介化生存的“大数据时代”混杂了无数“干扰信息”、“垃圾信息”、“无效信息”甚至“错误信息”、“有害信息”,那么,如何去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与聒噪的杂音、妥善处理数据利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进而准确把握时代的律动就成为“大数据时代”媒介素养的基本主题。 各种数据与影像集合而成,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明星私照(譬如好莱坞影星艳照门)被盗取并被病毒式传播。而由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1983-)揭露的“棱镜门事件”为代表的对公民、国家、政治领袖等信息权、隐私权的恶意盗取以及潜伏性侵害,更启示人们思考。 大数据技术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量化世界”,从而将自然、社会、人类的一切状态、行为都记录并存储下来,形成与物理足迹相对应的数据足迹。这些数据足迹通过互联网络和云技术实现对外开放和共享,因此带来了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伦理与责任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数据权益、数据隐私和人性自由等三个重要问题。(13)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网络应用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造就了虚拟但客观存在的网络社会与网络空间。在其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整合、发布的主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文明与丑陋、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网络空间的交锋异常激烈,直接关系到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价值导向甚至网络主权、国家安全。(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