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口头文学的本义是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已经存在,它的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称之为脑文本。脑文本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文本,是人类在发明书写符号并以书写方式存储信息之前的文本形式。书写符号出现以后,脑文本仍然存在。与脑文本类似的文本是书写文本和电子文本。所有的脑文本都是由脑概念组成的。脑概念从来源上说可以分为物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两类。脑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对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脑概念进行思维即可得到思想,思想以脑文本为载体。脑概念组合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人的思维过程的结束,思维过程的结束产生思想,形成脑文本。脑文本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既定程序,不仅交流和传播信息,也决定人的意识、思维、判断、选择、行动、情感。脑文本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决定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本质。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人。 关 键 词:文学伦理学批评/口头文学/脑文本/脑概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与文本研究”(13AWW001)和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13&ZD128)。 作者简介:聂珍钊,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口头文学有没有文本 史前时代不是一个科学的时代,用于记事的书写符号还没有创造出来,但是大量的有关人类经验的信息仍然能够以神话、传说、史诗、故事等形式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所有这些通过口耳相传的不同艺术形式,后来学者们将其统称为口头文学。书写符号出现以后,这些人类最早的文学才能够被书写下来,形成固定的文本,从而流传于世。根据学界的看法,这些后来被书写下来的但在史前已经存在的文学,是文学的特殊类型,从而文学分成了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两种。 就文学的流传方式说,口头文学是与书面文学相对应的文学。书面文学以文本为载体,通过书籍流传,从而使文学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既能够长久保存,也便于阅读和传播。但是,同书面文学的流传比较,在书写符号出现之前,所谓的口头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呢?或者更明确的地说,既然古老的故事、神话、传说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那么它们在口耳相传以前就应该存在。口耳相传只是传播的媒介和传播的方式,口耳相传本身并不是文学。那么,通过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又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呢?我们还要追问,通过口头相传的故事、神话、传说在哪里?我们往往只是想到口头文学的确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但是我们没有追问,既然有一种被我们称为口头文学的文学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那么所谓的口头文学是以什么为载体呢?它们有没有文本?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强调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个理论前提:包括所谓的口头文学在内,任何文学都是有文本的。或者说,没有文本的文学是不存在的。这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观点。但是,有人认为口头文学不同于书面文学,它是一种经过口耳相传的文学,没有文本,因此理所当然地拿口头文学作为质疑所有文学都有其文本的观点。但是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口头文学模糊不清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有关口头文学的本义是指有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存在,而不是说有一种口头文学存在。口头流传只是某种文学的流传而非存在的方式,文学的流传和文学的存在是不同的。换一种说法,就是首先要有一种文学存在,然后这种文学才能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或者通过口头的表达将这种文学传承下来或者传播开去。 按照一般的逻辑思考,口头文学通过口耳相传,那么一定有一种先在的文学存在才能通过口耳相传,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的文学,口耳相传作为传播方式就无文学可传。因此,口头文学实际上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先在的文学。但是学者们相信:“尽管这些创造性的作品最终都形成了书面文本,但在此之前却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了好几个世纪”(“General Introduction” 1)。那么在口耳相传之前就存在的这种被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的东西是什么呢?显然,仅仅用口头文学是不能解释的,因为口头文学只能解释这种先在文学的流传方式而不是存在方式,不能解释这种先在文学的本质。例如有一首受到欢迎的歌曲在民间传唱,首先必须有这首歌曲的存在,然后才能传唱。传唱只是这首歌曲的流传方式,而歌曲本身是在传唱之前已经存在的。如果没有这种存在,口头就没有办法传唱。民间流传的传说几乎都是通过口头流传的,然而在这个传说流传开来之前,必然有这个传说存在,否则就无法流传。因此,口头文学只能定义为有一种文学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流传的,这种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是已经存在的。 在大英百科全书口头文学(Oral literature)条目中,口头文学的定义是:“在没有书写的社会里,口头文学是标准的文学形式(或者类型)。”同时,“口头文学的术语也被用来说明在书写文明中通过口头即所谓的民间艺人口头传播的某些文类的传统”。①民间艺人指的是古代那些没有接受教育和不会书写的人。在西方文学传统里,口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除了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哀歌、颂歌、民间戏剧,甚至谚语和谜语,都包括在口头文学类型中。学者们通常将口头文学同书面文学进行对照分析,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作者和听众(读者)的不同。通过口耳相传的所谓口头文学是远古居民集体创作的结果,找不到明确的作者,而书面文学的作者往往是明确的。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口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当然,学术界并不否认个人在口头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但是认为个人的作用不在于原创,而在于对已有的口头文学进行修改。口头文学在通过民间歌手传唱的过程中,“每一个传唱者都会加入自己的改编”,而改编前的版本“就会成为范本”。个人不断地将自己的改编加入进去,并不在乎以前存在的原始版本。②这说明,口头文学是根据文学的传播方式进行的分类,它同文学的其它分类是一样的,例如用以表演的戏剧文学、用于拍摄电影的电影文学、借助网络传播的网络文学等。无论称呼什么文学,都是根据某种特点对文学的分类,并不能改变它作为文学存在的性质。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学,它们都应该有某种形式的存在。 口头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分类。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所谓的口头文学实际上指的是文学的口头表达。这种口头表达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对于口头表达而言,首先必须有一种文学存在,然后才能通过口头表达这种文学存在。现实中的确如此。所谓的口头文学主要是通过游吟诗人演唱的,而这种演唱就是表达。如果没有一种文学存在,游吟诗人是无法通过口头表达的。这如同戏剧演出,例如演员在舞台上演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过程中通过人物对话讲述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演员口述的哈姆雷特故事称之为口头文学,然而这只是就已经存在的《哈姆雷特》的表达方式而言的,而不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口头文学。《哈姆雷特》的文本表演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除开那些即兴演出,演员的口头表演是以某个文本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个文本存在,演员则无法表演。 那么,口头文学中的文学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口头文学必然有一种供口头表达的文学,或者说必然有一种文学的先前存在,然后才能通过口头表达。没有这种文学的先前存在,口头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则无内容表达。如果口头文学是文学的传播方式,它必然有一种供这种方式传播的文学文本。如果没有文本,口耳则无法相传,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流传后世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口耳相传的文本是什么?在哪里?它是怎样相传的?尽管目前还没有人明确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根据所有的文学都有其文本的观点做出回答:口耳相传的文本是脑文本,它存储在人的大脑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