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脑文本的伦理价值 脑文本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既定程序,不仅交流和传播信息,也决定人的意识、思维、判断、选择、行动、情感。脑文本就如同戏剧表演的脚本,怎样的脚本,决定怎样的表演。人的思想、选择和行为,包括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都是由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脑文本决定的。脑文本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决定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本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脑文本决定的,一个人的伦理和道德也是由脑文本决定的。因此,什么样的脑文本就决定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或者说,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人。 脑文本是一种生物形态,是一种活性物质,以记忆的形式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脑文本类似于计算机的应用软件。一台性能良好的计算机,尽管有高端的硬件配置,但是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应用软件,这台计算机(裸机)是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人无论如何聪明,但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就需要有好的脑文本。由于文学文本尤其是书写文本和电子文本可以直接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转换成脑文本实现教诲的目的,因而文学是脑文本的重要文本来源。 文学教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文学的脑文本转换实现的。文本产生之后,口耳相传的道德经验变成了由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形式,例如诗歌、故事、格言、寓言、小说、戏剧等。“这些由文字构成的文本就是文学,记载的都是有利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个人的或集体的道德经验,它们的价值就在于为人类能够提供教诲”(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11)。学习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脑文本。因此,如何选择用于某种教诲的文学作品就变得特别重要。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解读和批评,为读者建构脑文本提供优秀的文本,以促进人的道德完善。也就是说,文学伦理学批评要用新的方法解决文学用于教诲的问题。例如,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以来,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精神分析的重要性并对此展开了充分的研究。但是,人的精神是怎样存在的?怎样对精神进行分析?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获得这些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但是脑文本给我们提供了深入分析精神的可能。从认识论角度看,只要有精神存在,就一定有精神存在的形式,只要有精神存在的形式,就可以对精神进行分析。精神的存在是以脑文本为前提的,没有脑文本,就不可能有对精神的认知。对心理的分析也同样如此。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以脑文本为载体的,没有脑文本,心理活动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无论精神分析还是心理分析,都要转移到对脑文本的分析上来。 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人的伦理意识开始产生,善恶的观念逐渐形成,这都是脑文本发生作用的结果。伦理选择同自然选择不同,自然选择的方法是自然进化和生存斗争,伦理选择的方法是伦理教诲。文学虽然具有教诲的功能,但是要转换成脑文本才能发挥教诲的作用。文学蕴含的一系列道德范例、榜样和说教,只有转换成脑文本后才能形成观念和思想,发挥褒扬或劝喻、鼓励或批评、赞扬或警示的作用,从而实现教诲目的。 小说《西游记》是一个说明教诲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典型范例。孙悟空由于大闹天宫,如来把他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被唐僧救下,收为徒弟,让他护驾前往西天取经。为了约束孙悟空的自由意志,观音引诱他戴上金箍,并授唐僧紧箍咒语。如果孙悟空违背伦理,唐僧只要念动咒语,金箍就会收紧导致孙悟空头疼,从而让他得到管束。孙悟空的头代表自由意志,他头上的金箍类似于代表理性意志的脑文本,唐僧的咒语代表具有教诲功能的文学。唐僧借助发音器官将咒语转变成声音,孙悟空将转变成声音的咒语作为脑文本存储在自己的大脑里,然后通过金箍体现脑文本控制自己的行为,让唐僧的咒语发挥教诲作用。在小说的文本中,我们看到脑文本对孙悟空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由于紧箍咒的作用,孙悟空的心理和精神发生巨大改变,从一只顽猴变成了圣徒。而这一切,都是脑文本发生作用的结果。 脑文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的教诲功能找到了新途径,但是有关文学脑文本的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文学文本与脑文本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对脑文本进行分析,脑文本与人的心理和精神有怎样的联系,脑文本与情感、伦理和道德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文学文本与脑文本的具体分析,我将在下篇论文中专门讨论,也希望朋友们参与进来,共同开展对脑文本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