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中国古代文人官年现象综论(6)

http://www.newdu.com 2018-09-27 《中国文化研究》 张剑 叶晔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如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副刊《国闻周报》的《凌霄一士随笔》专栏里就有一篇《古代士人的官年与实年》,但多录前人笔记,后半篇又转言榜下择婿,诚谓漫谈。
    ②期刊论文主要有郗志群《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乡试硃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孔学《宋代官员的官年与实年》(《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高楠《试析试析宋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现象》(《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邱进春、毛晓阳《官年与限年——兼与陈长文兄商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笔者《清代文人官年与实年不符的家族性》(《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和鲁小俊《清代官年问题再检讨——以多份朱卷所记不同生年为中心》(《清史研究》2015年第1期)。一些学位论文、专著和工具书中亦有涉及这一问题,如江庆柏在《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的前言中曾有论述,《年表》中不少人物使用了官年资料,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和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蒋金星《<清代硃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方芳《<清代朱卷集成>研究——以进士履历档案为中心》,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等亦有较小篇幅提及。
    ③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卷4,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第195页。
    ④《三国志·魏书》卷15《司马朗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1年,第465页。
    ⑤《梁书》卷1《武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23页。
    ⑥《后汉书·刘平传》载刘平为全椒令时,以德化人,人皆减年从役。此减年是特例,且系民人减年。
    ⑦[宋]岳珂:《愧郯录》卷6《官年实年》,《四部丛刊续编》本。
    ⑧《宋史》卷281《寇准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9527页。
    ⑨[宋]刘敞:《公是集》卷3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95册,第657页。
    ⑩[明]王鏊:《姑苏志》卷5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3册,第1023页。
    (11)[宋]岳珂:《愧郯录》卷6《官年实年》,《四部丛刊续编》本。
    (12)[宋]杨万里:《诚斋集》卷7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1册,第2页。
    (13)[宋]洪迈:《容斋四笔》卷3《实年官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47-648页。
    (14)[宋]朱熹:《晦庵集》卷63《答孙敬甫》,《四部丛刊初编》本。
    (15)[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71《题行乡试条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8册,第208页。
    (16)[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7《年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10页。按原始文献可见《明仁宗实录》卷9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89-290页。因《日知录》此条叙述更为简洁,故引用之。
    (17)《明太宗实录》卷16,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97页。
    (18)[明]黄佐:《南雍志》卷1《事纪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19)《明英宗实录》卷52,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994页。亦可参见《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81页。
    (20)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据《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和“年谱”“家谱”“族谱”等文献对收集到的明代45科“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中可考生年的1203名进士的官年与实年进行考察分析,得出明初至明末,都程度不等地存在官年现象。其中洪武至宣德时期较为严重;正统直至嘉靖前期(1522-1566)官年现象不算甚烈;嘉靖后期尤其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官年现象最为严重。其对正统至嘉靖前期官年现象的分析与本文结论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陈文是定量分析,受限于文献记载之不足。明代进士有24586人,取1203人做总体分析有一定意义,但细化为各科的分析则有效性势必减弱。如《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在生卒年考订上也有不少错误,被列入统计数据的杨溥(1375-1446)、徐镛(1421-1476)、贺元忠(1437-1516)、朱希周(1463-1546)、陆师道(1511-1574)、沈(1501-1568)、周怡(1506-1568)、喻时(1506-1570)、陈其学(1514-1593)、栗祁(1531-1578)、宋伯华(1539-1585),据《索引》所提供的传记出处,核查原始文献,这些人的生卒年却应当是杨溥(1372-1446)、徐镛(1444-1499)、贺元忠(1439-1516)、朱希周(1473-1556)、陆师道(1510-1573)、沈(1491-1568)、周怡(1505-1568)、喻时(1507-1571)、陈其学(1507-1593)、栗祁(1537-1578)、宋伯华(1538-1585),这些误差,虽不足以动摇据1203人所得的总体结论,但细化到各科进士中,便有可能动摇该科的数据基础。因此本文参以时人的多种记载,力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21)[明]张志淳:《南园漫录》卷8《减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7册,第307页。按张志淳为成化甲辰进士,《南园漫录》前有正德十年自序。
    (22)[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62《送国子助教罗君致仕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0册,第632页。按罗舜臣举天顺庚辰进士第,年甫二十三岁,其六十岁乞致仕,时当弘治十年。
    (23)[明]林俊:《见素集》卷17《明奉政大夫南京户部郎中致仕自庵王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7册,第186页。
    (24)[明]顾清:《东江家藏集》卷42《工部员外郎致仕东湖钱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61册,第875页。
    (25)[明]海瑞:《备忘集》卷7《教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6册,第188页。
    (26)[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104《文林郎知何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事芷阳沈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第477页。
    (27)据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史学月刊》2006年第11期)考证,《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中所载四十岁以上进士共七人,沈年龄最长,另有两人亦四十三岁,然月份较沈为小。
    (28)[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卷70《处士子三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8册,第194页。
    (29)见陆林:《金圣叹<沉吟楼诗选>所涉交游七人考》,《中国诗学》第19辑。
    (30)陈长文:《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
    (31)《明史》卷70《选举志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702页。
    (32)明抄本《万历起居注》第3册,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藏胶卷,第584页。
    (33)[明]储巏:《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王公徵墓志铭》,载焦竑:《国朝献徵录》卷94。按王徵卒于正德庚午七月七日,寿八十三,可推其登科时年龄为三十三岁。
    (3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第1069页。
    (35)[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史部第26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79页。
    (36)[明]李乐:《见闻杂纪》卷9第120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子部第242册,第349页。
    (37)[明]申时行:《赐闲堂集》卷27《中大夫南京太仆寺卿林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集部第134册,第566-567页。
    (38)《明史》卷70《选举志二》,第1702页。
    (39)《明史》卷71《选举志三》,第1718页。
    (40)《明史》卷71《选举志三》,第1718页。
    (41)[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8《考选台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子部第106册,第306页。按[明]夏言:《夏桂洲文集》卷12《请补六部给事中疏》:“臣考之祖宗旧规,凡给事中有缺,止于进士内年三十以上者考选奏补,弘治间始以行人、博士兼选,正德间始以在外推官、知县照御史例选补。”朱文或源自此。又《大明会典》、《明政统宗》等亦云“三十以上”。
    (42)《明宪宗实录》卷8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634页。
    (43)[明]王恕:《王端毅奏议》卷8《议左都御史马文升陈言裨益治道奏状》,《景印文渊阁匹库全书》本,第427册,第597页。
    (44)[明]杨士聪:《玉堂荟记》卷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子部第244册,第533页。
    (45)[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31《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太保高公铨墓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25册,第542页。
    (46)[明]王士禛:《池北偶谈》卷5《葛端肃公家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0册,第65页。
    (47)[明]陈鼎:《东林列传》卷21《安希范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8册,第439页。
    (48)《(雍正)江西通志》卷69《万建昆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5册,第417页。
    (49)《世祖章皇帝圣训》卷6“顺治十二年乙未四月丙子上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11册,第143页。
    (50)[明]王士禛:《池北偶谈》卷2《官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51)《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62“雍正五年十月上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14册,第710页。
    (52)公历为1912年1月7日,然古人计岁不以公历,故推算其生年仍当以宣统三年为准。
    (53)清制,满洲士人考取生员、举人、进士者,皆试骑射,但童生试十五岁以下,会试近视眼者可免,这就给部分考生可趁之机。八旗童生试中,私减年岁,冀免马射者有之,如嘉庆二十三年八旗童试年岁不符者达38名;八旗会试中,谎称近视眼,希图规避者有之,如乾隆四十年,125名参加会试的八旗子弟,称近视眼者达73人,其中多人系捏报。李世愉《科场中的谎报年龄现象》(原载《清史论丛》2011年号,后收入其《清代科举制度考辩(续)》,沈阳:万卷出版社,2012年)一文论之甚详,可参看。
    (54)贺晓燕:《清代科举落第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0年;李世愉:《科场中的谎报年龄现象》。
    (55)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54,《礼部·贡举·恩赐一》。
    (56)《清实录》第26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353,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四月戊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117页。
    (57)《清实录》第22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19,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十一月辛卯,第942页。
    (58)《清实录》第27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90,乾隆六十年乙卯十一月辛亥,第941页。
    (59)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2册《彭蕴章长于文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33页。
    (60)[清]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75页。
    (61)[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12册《荀学斋日记》甲集下“光绪六年三月十二日”,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8646页。
    (62)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之《五笔》卷5“张之洞论寿榜”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8年,第992页。
    (63)《清实录》第19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894,乾隆三十六年十月戊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998页。按该诏伊始本为谴责年老考生冒增年岁:“世固多人瑞,亦何至士林鲐耇与宾深者连襼成群,此必若辈见有上年恩旨,各萌幸泽之心,增填年齿,以至多人混冒。”然牵涉所及,反透露出正途科考的减岁现象。
    (64)笔者承担的国家课题《清代科举文人官年与实年考论》曾统计了1013人次朱卷生年与实年的对比数据,发现官年与实年相异者575例,相同者438例,百分比分别为56.76%和43.24%。参与会试的人次共402例,相异者与相同者的百分比分别为58.46%和41.54%。参与乡试的人次共497例,相异者与相同者的百分比分别为56.14%和43.86%。童生试虽无朱卷,但其为士子进身之始,其减岁人数的总量当然更高于乡会试。
    (65)[清]俞樾:《曲园自述诗》“宫门晓日听传宣,天语亲承御座前。自奏臣年三十五,敢将增损说官年”四句诗注。
    (66)《青鹤》杂志第1卷第1期。
    (67)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1194、1728页。
    (68)《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5期。
    (69)[宋]不著撰人:《群书会元截江网》卷13《诸儒至论》载吕祖谦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4册,第173页。
    (70)[明]陶安:《陶学士集》卷11《送总管贾鳬山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5册,第714页。
    (71)但徐不过引《官场现形记》为据,有夸诞之嫌,其亦意识到此一问题,旋又云:“由童孺捐官推之于尚无其人,为过量之描写,亦充类至尽之意耳。当捐例将停时,增年捐官者最盛,则事实也。”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2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32-533页。
    (72)如《荀子》仅两见,《劝学》“真积力久则入”,《非十二子》篇“此真先君子之言也。”此处“真”谓实在,的确,是作副词。《墨子》,仅《辞过》篇出现一“真”字;《管子》,《心术》上篇有“真人”,皆非真假之“真”。
    (73)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7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4-446页。
    (74)王冬:《反义词“真”“假”的不对称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2章《真假在语义层面的不对称》第1节《“真”的历史溯源》,第8页。
    (75)[宋]马永卿编,[明]王崇庆解:《元城语录解》卷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3册,第375页。
    (76)[宋]孙奕:《示儿编》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4册,第414-415页。
    (77)[明]孙绪:《沙溪集》卷14《杂著·无用闲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64册,第630页。
    (78)[明]邵宝:《容春堂续集》卷8《杂著·读周子书杂解十二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8册,第521页。
    (79)[清]顾炎武撰:《日知录》卷18,第1056页。
    (80)[宋]程颐:《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五“子罕第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7册,第45页。
    (81)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边事篇第十五》,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286页。
    (82)[美]理查德·尼斯贝特:《思维的版图》,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83)[清]俞樾:《春在堂杂文三编》2,清光绪刻春在堂全书本,第20页b。
    (84)[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2《七年丁未春正月乞归田里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8册,第870页。
    (85)[宋]姚勉:《雪坡集》卷27《陈实年甲申省状(庚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4册,第188页。
    (86)[清]曹元弼:《复礼堂述学诗》卷2《述书》,1936年刻本,第98页。转引自李科:《曹元弼学术渊源考论》,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87)[清]翁心存撰;张剑整理:《翁心存日记》咸丰二年九月九日:“见《题名录》。解元为南皮张之洞,年方十四,大儿之门人也。”咸丰二年十月八日:“新科解元张之洞(号香涛)偕其兄之?(号远澜)来见,祖庚之受业弟子也。解元实年十六,甚聪慧可喜。”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88)[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7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43-144页。
    (89)[清]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上,第108页。
    (90)[宋]朱熹:《晦庵集》卷30《答汪尚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3册,第656页。
    (91)[清]朱彝尊撰;林庆彰等主编:《经义考新校》卷256《胡氏广等四书大全》朱棣《御制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581-4582页。
    (92)[清]陆陇其:《三焦堂外集》卷4《经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23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