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随意闲适的散文独行客

http://www.newdu.com 2018-09-05 文艺报 范培松 参加讨论

    胡竹峰,生于1984年,现居合肥,出版有《空杯集》《墨团花册》《衣饭书》《豆绿与美人霁》《旧味》《不知味集》《民国的腔调》《闲饮茶》《中国文章》等作品集十余种。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滇池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
    闲适随意自在,是胡竹峰散文笔调的显著特征。姿态独特,决定了胡竹峰散文在行文上无拘无束,千姿百态。 散文热闹许久了,轰轰烈烈的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磨损,追求散文自我的独行客或许能留下痕迹。
    胡竹峰写散文,靠的是挥洒感觉。他感觉丰沛,有恃无恐。《空杯》开头仅一句话:“茶喝完了,杯子也就空了。”感觉汹涌而来:放在桌上的空杯感觉是“等待”,是“回味”。他眼中的空杯感觉是“低眉内敛的,却又目空一切”。接着,他心中的空杯“悄悄把一切尽收杯底,付诸沉默”。再接着,他看到工艺店里一排倒扣的空杯,又是感觉“寂寞”、“自负”、“雄心”。再接着,空杯的“一心如洗”的“姿态”,“空杯无我”、“空杯有心”……满眼皆是感觉,“空杯”在感觉中获得了鲜活的生命,融进了读者的梦中。读胡竹风散文,享受的是他的感觉。
    胡竹峰又很克制,他对感觉不放纵,更不挥霍。当今流行的那种一地鸡毛式的用感觉狂轰滥炸的散文,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几乎要窒息。胡竹峰惜感觉似金,以境为上。他深知“文章不可贪,文境亦不可贪”。(《登无名山记》)他欣赏八大山人的简洁,悟出“艺术上,越是高手,越简洁,或者说省”。(《尤物香艳》),以艺术地化感觉成境为目的,止于所止。《空杯》中林林总总的空杯的感觉,最后不露声色凝成他自己的心境,“谁道空杯无我,我说空杯有心”,有滋味有腔调,空杯乃是作者自己,胡竹峰的散文是属于个人的。在散文研究领域里,有论者批评长期主宰散文创作界的所谓要写“真情实感”的观点,提出散文要写“真情虚感”,胡竹峰的散文似乎对写“真情虚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胡竹峰在散文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作理念。他在《衣饭书》的“后记”中说,他的写作“一方面记录着生命中的细枝末节,另一方面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抵抗,更是为了让生命多一些留白”。这种“记录”与“抵抗”,决定了他直面的是自我。多年来,散文倡导直面现实,难道直面自我不就是直面现实?他在《要急抛离这文学业障》中宣告,“我写文章只想做到真正是自己的,自己的趣味,自己的情怀,自己的章法,自己的习惯。”他写自我非常彻底。没有自我,焉能有散文?散文最难的是写自我,它没有任何依傍,既不能编织扣人心弦的故事抓眼球,也不能用写高大的人物形象感化人,靠什么?惟有自己独特的感觉、心态和性情。纵观胡竹峰的散文,几乎是清一色地为读者呈现艺术化了的自我的感觉、心态和性情,完成他散文的彻底自我化的目标。
    胡竹峰深知自己的创作优势,他心中隐藏着无穷的感觉。我一直顽固地认为,感觉很大成分来自天赋。如何使自己的感觉诱人,是摆在胡竹峰面前的一大难题。尤其胡竹峰的散文还有一个反常,他不太注意文章的节奏起伏变化,几乎从头到尾,采用的都是慢节奏,即使有些变化,也是微波荡漾,很少有朱自清所主张的用加倍力气写的亮点,这也是对散文一般写作技巧的颠覆。所有这些,确实会影响读者对他的散文阅读的情绪。周作人写散文有一条经验,要“添上一种气味”。味从心出,味能诱人,味又最自我。因此他把散文定位在一是写感觉,二是写有味的感觉,使感觉滋味化、立体化。胡竹峰也是如此,《寻味篇》中写“酸”:文章开始写醋之酸“汪洋肆意”,柑子酸“热情似火”,酸菜酸“又纯又好”,以及人的各种酸态。这些都是他的感觉,但味不够,毕竟是他个人的自说自话,难以把读者吸引进来。胡竹峰不露声色地在自己的感觉中“添上一种气味”。什么味?人生况味,把它揉进感觉中。在写完北方人嗜酸,南方有醋,自己吃醋的经历后,突然插上一句:“男人不吃醋,吃起来,比女人醋劲大。”仅是捎带一笔,人世间的况味揉了进来,单纯的酸味滋生出另一种味,这味能博得读者会心一笑。仅此一笔,打住,下面又展开对酸味的联想,呈现他千姿百态的感觉,到最后,突然写到扬州八怪的冬心先生,不经意地又抛下一句:“辛酸是天下至酸。还有一种酸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戛然而止。自我的感觉全辐射地融进人生的况味,感觉无限延伸,滋味倍感亲切,浸润到读者的心肺,非常享受。“味”成了胡竹峰的自觉追求,他在感觉添味上也很机智,如运用穿插、引申等方法,更多的是他把感觉浸泡在自己酸甜苦辣的杂味缸里,腌制出一个个有味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的散文中遍地皆是,如“雨淋在身上,仿佛以身相许”;“不自禁如同秋水,流得缓慢却义无反顾”,读到这些感觉,如遇故知,贴心可亲。
    胡竹峰为了使散文自我艺术化,有意识地摸索出一条路径,注重创造自己的笔调。凡是追求自己散文个人化的作家,必然会努力创造自己的笔调,笔调是自我化的必然。力主散文个人化的林语堂,最后把自己的散文观念凝化成“笔调”,口号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他的“笔调”是个泛概念。他认为“小品文闲适,学理文庄严”,小品文应该有独特的“小品文笔调”。考察一个散文家有没有自我的风格,个人的笔调是重要的一条。胡竹峰多年的散文创作,逐步形成了他个人的笔调。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上面提到的节奏对于他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的这一散文成就,也是他引起人们关注的最主要原因。
    闲适随意自在,是胡竹峰散文笔调的显著特征。万事万物,皆可入他文。“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我惊异于他的闲情,也羡慕他的闲情。闲适随意自在的笔调,源于他的写作的姿态。在当今喧嚣张扬的时代,有人躁动,有人牢骚。牢骚太盛,却无屈原的姿态和胸怀,也就诞生不了《离骚》。胡竹峰安静,他在散文里搭一个凉棚,沏了一壶茶,平静地等待着亲热的故交读者前来。他不寂寞,也不孤独,仅是要和读者至友般对谈,说的是屋前屋后家长里短,推诚相与,闲适轻松境。他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者、权威,他是和我们读者并起并坐的读者,一起来阅读世界,他的并起并坐姿态使他的散文成了一股清流,成为如汪曾祺说的“文化休息场所”。
    姿态独特,决定了胡竹峰散文在行文上无拘无束,千姿百态。他藐视作法,努力想实现苏轼提出的“随物赋形”。但是他的无法,又有精心精致作后盾,决不草率敷衍,实现的是“随物赋形”的精致。这种精致很特别,他以感觉情绪的跳跃来实现。胡竹峰散文的感觉情绪如水,一直在跳跃。如《苦》,以周作人《瓜豆集》起笔,继而列数瓜,惟独拒绝苦瓜。接着跳跃到诉说带苦字的菜肴,再接着又跳回到周作人的《关于苦茶》,笔墨在周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用周作人在苦甜态度上,转到人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身上。这样的跳跃看似节与节之间有断裂,但有苦的情绪感觉在续着,就像树林,每棵树在地面上隔开着,地下根须却紧紧连着,有似断似续之妙。其实,散文在结构上有一个豁免权,允许有破绽。鲁迅有句名言,散文“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并提出“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在这一点上,胡竹峰已经够熟练了。他心中有结构,但又不为结构所困,他说:“这些年写文章尚气”。他的散文也确实有股阴柔气。文字跳跃,须以气贯之,气主宰结构起伏,谓之曰,气韵生动,能诗意般地凝成境界,尚气的创作路是生动的,宽广的。
    诚然,我也要善意提醒,警惕精致伤气。《日子》中写到茶渍,有往事回忆,有茶渍和雨水浸漫痕迹对比,可以。但是接着突然停下,用四个“有一晚”排比写普洱、滇红、铁观音、黑茶的不同茶渍,虽然排比精美,文气却裂了,于气不顺的精美当弃之。
    散文热闹许久了,轰轰烈烈的未必能经得起时间的磨损,追求散文自我的独行客或许能留下痕迹,对于胡竹峰,我充满了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