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在2018香港书展上,李欧梵、李玉滢夫妇携新版爱情自传《过平常日子》举办讲座,期间李欧梵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李欧梵: 人文学者 不能太“专业”

http://www.newdu.com 2018-08-20 羊城晚报 吴小攀 参加讨论

    
    羊城晚报:您对自己的身份怎么定位?
    李欧梵:1970年我就来到香港,在中文大学教书,后来也常来,香港几乎变成我的第二故乡。在香港住久了,就要讲香港话,就像家乡话一样。我在大陆河南出生,后来去了台湾,现在是香港永久居民,拿美国国籍……很明显,我是广义的华人,一个国际主义的华人,因为我喜欢交流,对各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兴趣。
    羊城晚报:这会不会产生无根的感觉?
    李欧梵:我会说,我的根就在我的心里,就是我心目中的文化中国。我和很多华人不一样,有人会说“落叶归根”,我会落很多次叶,现在在香港,以后不晓得。
    羊城晚报:这和您的文化研究类似,都有跨界的感觉。
    李欧梵:对的。
    羊城晚报:您一直在写随笔,现在还写学术文章吗?
    李欧梵:我一直专注学术,主要是二十世纪现代性的文化,最近在研究晚清时期的翻译。为什么会写这么多“半吊子”的学术文章,不是全心全意的学术?我认为,人文学者不能太“专业”,比如,研究安禄山的不能不研究盛唐,研究现代的不能不懂古代,否则,你没有比较的系统。特别是现在进入了所谓全球化的时代,资讯那么发达,更是如此。很多人看沈从文的文章,张爱玲很红,但很少人知道师陀,他的文字很好,很少人读过他的东西,我感到奇怪,所以,我就开始研究师陀了。但我又不是写大篇的文章,不写深奥难懂的抽象文章,只写单篇的小的文章,我自己懂的才敢写。这就是我现在写的,有人称之为“学者随笔”。
    羊城晚报:您在晚清的翻译里发现了什么问题?
    李欧梵:比如,林琴南不懂外语,却和别人合作翻译那么多西方小说,为什么?怎么翻译进来的?很值得研究。他很欣赏白人英雄主义,为什么一个老学究会崇拜这个?因为当时中国的情况,他觉得应该有这种英雄出来,他要呼唤这种英雄出来,他在传统的中国小说里找不到,他要用这种方法进行宣传。那个时候,人种学是显学,后来衍生为优生学。这太有意思了!可惜没有学者往下介绍研究,到了五四,格局又变了。
    羊城晚报:您受到著名汉学家史华慈的影响?
    李欧梵:是,他是我的老师,他懂得七八国语言,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他会讲到魏晋玄学,会讲到佛教,会讲到其它思想……他的思想是世界性的,他非常崇仰中国文化。我受他的影响很深,在中国的朝代里我喜欢文化多元的朝代,比如唐朝。
    羊城晚报:这是不是您说过的,是一种狐狸式的研究,而不是刺猬式的研究。
    李欧梵:可以这么说,我在大学时代偶然看过一本书:《狐狸与刺猬》,讲托尔斯泰的哲学的,作者是英国的以赛亚·伯林,他引用古希腊的一个说法,刺猬专攻一样东西,想一个大问题,写一本大书,而狐狸生性多疑,兴趣很广。后来我在香港写专栏,要取一个名字,我想起儒家有“白鹿洞”,我就来个“狐狸洞语”,所以有人就说我是“狐狸学者”。我看的书越多,就越谦卑,我唯一能贡献给学生和读者的就是我广泛的兴趣,从中提出问题,而不是所谓“真理”,也不是什么大书。
    羊城晚报:这次书展的主题是爱情文学,你们夫妻合写的《过平常日子》被誉为当代的新《浮生六记》,也常被拿来与《爱眉小札》做比较。你们的爱情经历感动了很多人,当然其中也有波折,比如,您太太遭遇了抑郁症,不少现代人有类似病痛,您觉得应该怎么面对?
    李欧梵:我也思考过:芸娘有没有忧郁症呢?徐志摩有没有呢?陪着太太治疗的十几年,得出的经验就是要有耐心,再就是一定要说出来,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病症,身边的朋友也会给予帮忙。
     制图/肖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