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学员参观教学实践观摩点。本次研修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 供图 这个暑期,来自27个国家的32名青年汉学家在上海展开为期三周的专业研修。他们聆听了多场有关中国文化、经济、法治、外交、城市发展的高端讲座,还参观了申城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社区、知名企业等,亲身感受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当代的发展成就。 青年汉学家是如何看待上海、感知中国的?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哪个更吸引人?他们又是怎样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连日来,一些青年汉学家就相关话题跟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 展示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 解放周一:这次上海研修之旅,很多人去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请问,有什么现场感受? 夏谙特(秘鲁):虽然我来过上海两次,但还真不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次一大会址的参观,让人有一种走进历史现场的感觉,非常生动。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乌克兰):参观中,一大会址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史以及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进程。这样的现场观摩,比一些西方学者“独立”翻译或阐释的中国近现代史显得更为真实。 拉沙米(老挝):印象最深的是一大会址纪念馆中陈列的历史文物,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宣言。在老挝,也有一个人民革命党诞生会址。虽然名字有所不同,但两党都在为开拓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而奋斗。我们两党、两国之间应该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解放周一:对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是不是有更多的了解? 卜雅娜(波黑):据我所知,这些代表不是教师就是学生,而且很多人当时的年龄和现在的我们差不多。我总是在想,他们如此年轻却如此“热血”,愿意为自己的国家探索新路,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驱动力?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年轻人必须要有梦想和激情。这会让人有一个更有意义、更加丰富的人生。正是因为中共一大开启了中国的新梦想,而且没有在压力下而放弃追逐梦想,中国现在才能发展得这么好。 解放周一:一路看下来,会怎样评价中共的成立? 卜雅娜:这个问题不简单。我能感受到的是普通中国人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真挚感情。这比电视、网络乃至书本上的材料更打动人。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在全球政治发展、社会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大国。这里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关键性、基础性要素。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走向,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对“大”的概念有更深理解 解放周一:是第一次来上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印象? 艾国强(土耳其):这是我第四次来上海。我觉得,上海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大都会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上海,我对“大”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有大公园、大马路、大广场,而且建立起“大秩序”。特别是,在历史纹理的保护、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以及街道、社区和谐秩序的维护上,说实话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2003年,我第一次来上海。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来一两趟,停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四天。上海大部分旅游景点,如东方明珠、外滩以及欧洲风格的老房子等,都去看过了。 我在北京生活了差不多10年,常听说上海人和北京人不一样。通过这次研修之旅,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上海人的工作、生活及行事风格,感觉两地的市民都很敬业、勤奋,都具有国际视野。 夏谙特:我以前在大连学汉语,放假的时候来过上海。很多人告诉我上海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但没想到有这么快。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给秘鲁人描述今天的上海,感觉用什么形容词都不够。 解放周一:上海正在创建卓越的全球城市。请问,如何看待这一抱负?上海的优势在哪里?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我认为,上海已经是知名的全球城市。这是因为上海具有很好的条件:足够的资源,很好的地理位置,聪慧的市民,等等。 卜雅娜:以前觉得上海是一个有点类似伦敦、巴黎的国际大城市,但这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看上去既“中国”又“未来”。这是不一样的现代化、不一样的全球城市。 解放周一:相较于其他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乌克兰没有中国这么大的发达城市,所以上海其实是我们很多城市学习的榜样。如果说需要提醒的地方,那就是上海应当给人一种更舒服、更亲切的感觉。比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外商,提供不同的语言协助和政策支持。 整个国家变得越来越“智慧” 解放周一: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感兴趣? 胡瑞雪(美国):当我住在纽约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中国文化。他的奶奶来自上海,但很早就移民到了美国。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中文的魅力。对我来说,听人讲中文就像听音乐那样,看人写中文字就像是欣赏一门艺术。于是,我决定学习中文。 艾国强:我在一个人口不到1万的小镇里长大。那里虽然美丽,但因为地方小,机会并不多。当时,家里的条件也一般,没有电脑和网络,所以我只能去图书馆写作业、借阅书籍。那座规模不算大的图书馆,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地方。图书馆的书架上,有一本名为《中国神话故事》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起书中的一些图片,有龙、熊猫、竹林、老虎、长城等。长大后,也就很自然地选择学习汉语、研究中国。 解放周一: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哪个更有吸引力? 夏谙特:两个时代都很有意思。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历史、艺术特别丰富,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可能都会在课本里有机会接触;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给很多国家的民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胡瑞雪:一开始,我对中国古老的历史有浓厚兴趣。来中国的时候,经常看到中国人在公园里一起跳舞唱歌,让我体会到一种古典美。我们这次参观古北市民中心,每个人都把我们当成朋友,甚至教大家怎么练书法,让人感到历史是鲜活的、中国人是友善的。 同时,我对当代中国也有兴趣观察和了解。在黄浦江游览的时候,我发现浦东的建筑新颖别致;参观上海隧道工程,更是让人看到中国在基础建设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这样的发展极大地造福了全体民众。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创新同样精彩。特别是,很多人习惯于用手机支付,智慧排号系统也非常先进,看上去整个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智慧”。我很乐意回到美国后讲述这种可喜的进步。 解放周一:这次来中国,有什么新的感知? 夏谙特:我感觉,中国人越来越开放。记得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有人会“偷拍”我。这次在上海,压根就没路人会好奇地看我。 卜雅娜:中国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开始学汉语、研究中国的时候和现在到中国后,确实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情。以前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佩服中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但随着在南京居住多年,我觉得自己的心已经属于中国。中国也是我的家。 学好汉语会有美好的未来 解放周一:不少外国人觉得汉语很难学。这是真的么?学好汉语意味着什么? 阿斯列金(塔吉克斯坦):在我的祖国,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我认为,学习汉语,拼音基础一定要打好,声调尤为重要。声调没有掌握好,就容易洋腔怪调。其实,学习没有太多的捷径,一定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向中国朋友学习,学习你们的勤奋刻苦精神。 虽然不少塔吉克斯坦人对汉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但由于我们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中资企业的投资,会说汉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前去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留学是塔吉克斯坦年轻人的志向,现在不少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学习汉语并赴中国留学。在塔吉克斯坦,汉语和中国意味着体面的工作、美好的未来。 夏谙特:语言的难度,是因人而异的。我的母语是西班牙语,没有声调,但习惯了也就不是事儿。我常常建议自己的学生,要多点耐心掌握外语。 卜雅娜:学好汉语,就能打开一扇新的世界之窗。它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机遇,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新鲜事。 解放周一:在贵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具有怎样的影响力?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我工作的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培养了不少汉语学家、翻译家和外交家。2012年,我们学校成立孔子学院。这有力推动了乌克兰汉学(中国学)的研究发展,对两国的人文、经济乃至战略合作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夏谙特:我所在的里卡多·帕尔玛大学是秘鲁唯一提供专业汉语翻译和教学的机构。但客观来说,我们的中文资源还不多,希望能够得到中国方面的大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将在培养更多年轻翻译者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解放周一: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有什么长远规划? 艾国强:在土耳其,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并不多。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光靠经济是不行的,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文学是理解不同文化的有效途径。 但令人遗憾的是,土耳其人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一方面,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土耳其文的数量不多;另一方面,仅有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也多是从英语、法语或德语翻译过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翻译出来的书就很难反映真正的中国。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打算把几部伟大的中国文学作品直接翻译成土耳其语。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我比较喜欢偏务实的研究,接下来会重点关注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我认为,进一步发展乌克兰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符合乌克兰人民的长远利益。同时,我们还需吸取中国外交的有益经验,以便真正把握和维护乌克兰的国家利益。 卜雅娜:我现在研究的是语言与礼貌的关系。对礼貌的理解,在不同文化场域中是很不一样的。我想进一步围绕汉语敬语和对外汉语教学展开探索,希望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一带一路”必将落地生根 解放周一: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倡议还不够了解。对此,可以怎样加以解释和对话? 艾国强:中土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两国交流的坚实基础。其中,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土两个民族的纽带,也是扎根在两国人民心中的友谊之路。 土耳其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土之间必将迎来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和大融合。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和土耳其前几年互办了文化年活动。这是两国自1971年建交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人文交流活动,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拉沙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助推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受到老挝政府和人民的积极支持。目前,中老铁路已全线开工建设。同时,作为中老两国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开放步伐的重要举措,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有望推动发挥地缘上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促进中老战略合作关系的巩固和深化。 我的个人感受是,“一带一路”倡议在老挝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特别是,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出口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老挝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急需资金、技术和人才。加之两国山水相连、毗邻而居,两国人民饮食相似、文化相通,“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在老挝落地生根,助力老挝发展经济,造福两国人民。 解放周一:当前,国际社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非传统安全挑战。但同时,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也时常发生。请问,所谓“文明冲突”如何避免?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减少“文明冲突”的发生,不同国家、族群的人要增进互相了解,也要扩大眼界。我去过不少国家和地区,发现跟不同文明的人接触越多,越不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误解乃至冲突。作为汉学家,我深感自己有责任让更多国家的人来了解中国。 解放周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有哪些困难亟待克服? 阿斯列金: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非常有创意、有魄力。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地区的不稳定,就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个别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保守主义,甚至充当“世界警察”,只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由此,时代提出了和谐共进的要求。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让全球的人能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解决几十亿人的吃饭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源分配体系。 走出去看看更多样的世界 解放周一:喜欢网上购物么?中国商品用起来还满意吗? 艾国强:我和爱人在南开大学留学一年,刚开始她觉得汉语很难学,但过了几个月后,我发现她偷偷去淘宝注册账号,并开始购物。她还用汉语跟淘宝客服人员联系解决购物问题,这时我就明白:只要足够努力,任何目标都可以实现。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近年来,乌克兰也开始流行网上购物,但还没有中国这么普遍。中国有一句话“一分价钱一分货”。我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买过很多中国东西,有质量好的,也有质量一般的,主要看价格,但基本上都满意。 解放周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对于人工智能,会感到担心么? 费季切夫·亚历山大:人类世界变化得非常迅速,我简直不能想象未来会怎么样。说实话,对于人工智能、水资源短缺等挑战,我个人是感到担忧的。希望科学家能够想出面对种种威胁的办法,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明白中国古代哲人的教诲。 解放周一:快节奏中,如何保持内心安宁? 阿斯列金:拥有的东西越多,外在的享受越多,有时候确实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想要的也会越多。破解这一悖论,我觉得需要树立信仰和追求。我特别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子的思想在现代越来越彰显生命力。其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可视为提高个体修养的基本原则。 在塔吉克斯坦,中学历史课中会讲到孔子。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的宝贵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化谱系中的明珠。在上海,我们不时可以看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我想,这就是一种信仰的潜移默化。 作为中国的邻居,我们具体的信仰虽然有差别,但都是朝着人类和平发展的方向前行。小到个人素质的提高,大到国家的发展,都关乎全人类的命运。当我们向这一目标努力时,世界就一定会成为和谐家园。 解放周一:最后,对中国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拉沙米:第一,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哭着过,不如笑着过。第二,要有信心和兴趣。努力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保持交流。第三,要善于阅读人生。读书和行路并不矛盾,有机会要勇敢地走出去看看更多样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