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俄藏黑水城文献》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李伟国 参加讨论
    作为中俄两国三方学者合作的结晶,《俄藏黑水城文献》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现在终于呈现在全世界学人面前了。
    克恰诺夫(E.N.Kblqahob)和史金波两位主编的长篇序言,分别阐述了黑水城文献的发现经过、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已足以给人启迪;我的序言,只对其中的汉文文献做些简单的介绍。
    绵长、博大而有精神的中国古代文明,具有永久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学者。尽管中国文化遗存是如此丰富多彩,人们仍不满足,仍在不断努力寻求新的发现。因为众所周知,由于战争、灾害等原因,被自然的或者社会的强力淹没乃至回望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实在太多了。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凝聚于建筑、器物和文献中的丰富知识得而复失。所以每一宗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曾深深地震撼着学者的心灵,驱使他们找回曾经中断的文化信息,从而对中国古代文明史以及世界文明史作出新的结论。就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来说,重要的考古文献发现就有殷墟甲骨、敦煌吐鲁番遗书和黑水城文献三大宗,这无异于掘出了三个地下书库,反映历史的长远、地域的辽阔,军委其他同类发现所不能比拟。十五万片甲骨卜辞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数万件敦煌遗书重现了从两晋到宋初传抄时代卷轴装书籍的多彩多姿的风貌,提供了大量历史、文学和艺术研究的新材料。这两大发现已经吸引了无数学人,形成了专门的学术领域。黑水城文献的发现,则展示了辽宋夏金元特别是西夏时期的文化资源,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质量之高,均差可同敦煌文献媲美。和敦煌文献相似,黑水城文献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貌、宗教色彩和多民族文字特色。决不能认为黑水城文献原属西夏王朝的一个城市所有,其价值因此而有相应的局限性。一时代各民族各王朝间的文化是交流的、相通的,黑水城文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黑水城文献中,有直接从汉文移译的古代重要典籍,比如《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等(其中有些宋人注本,汉文原书已佚),有西夏王朝和文人学者纂写的法典、类书等,如《天盛律令》、《圣立义海》及自编的一批佛学著作等,这些无不与汉文化有关,而黑水城文献中的汉文文献,更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据孟列夫(?)1984年出版的《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叙录》统计,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汉文文献共有四百八十八件,实际上这个数字还不是全部,尚有不少时代较早的零星写本残片(大部分是被用来装表或修补「新书」的)未计入。有若干件黑水城汉文遗书被弗鲁格编入了敦煌文献序列,现已收入《俄藏敦煌文献》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澄清,比如Ф211《大乘入藏录卷上》、Ф360版书释迦牟尼佛说法图、Ф362A《师资相录义》等。而Ф229V《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一》残抄本,据北京大学荣新江研究,可与英国藏斯坦因从黑水城发现的另一个残抄本KK.II.0268(k)相互衔接。此次出版的文献,亦有少数是孟列夫未及描述的,如《六十四卦图》抄本即是其中颇有意思的一件。
    这数百件文献中,只有《刘知远诸宫调》等少数几件曾经正式公布或整件披露,绝大多数均为首次发表,现在简述其价值如次。
    一 填补空白的独特文献
    在黑水城汉文文献中,有直接从宋金传入西夏的几本书籍,亦有西夏刻印抄写的书籍,还有不少宋、西夏官府、军队的档案材料。黑水城汉文文献中有一批独特的文献引人注目,将为历史学和文学史填补空白。
    两宋之交宋朝西北边境军事文书三十余件,计109纸,涉及政和八年(1118)至建炎元年(1127)西北麓沿路、环庆路等地军事部署、人员调动、军粮供应、捕逃征贪等等方面,对于研究北宋末的将兵制、军俸、军粮制度等等,有重要的价值。其中许多具体而微的纪录,是史籍语焉不详或者没有涉及的。文书的北面是西夏文辞典《文海杂类》的印本,阿知当年经过宋金战争以后,夏金又发生战争,这批文书为西夏所获。西夏缺少纸张,遂用以印书。此类刻本书页内文书,前人已有记载,最为出名的是松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王安石文集的一个重要版本)的业内文牍,今年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珂罗版影印问世,即《宋人佚简》。黑水城文献中的这一大宗军事文书,与《王文公文集》书内公牍,堪称双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