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密旨深衷皆肺腑,长书短简俱文章--读《闲堂书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莫砺锋 参加讨论
    灯前摊着600多页的校样,这是由陶芸师母于去年编成的程千帆先生的书信集,题作《闲堂书简》。我一边读,一边校,为了尽量不漏过错字,便时时提醒自己只注意文字而不要遐想,可是仍然控制不住思绪的飞扬。 
    2000年12月,由我负责编纂的15卷本《程千帆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时上距程先生逝世已有半年。《全集》的编纂工作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当时程先生还健在,也没有完全停止笔耕,所以当时与出版社商定的书名叫作“程千帆文集”而不是“全集”。可是到了2000年6月初,正当全书的清样都已经过三校、即将付印的时刻,程先生却突然因病逝世了。我们本想在当年9月用新出版的文集向程先生的“米寿”献礼的计划落空了,而延迟了几个月出版的文集也就改名为“全集”。不言而喻,这部“全集”当然是不全的。《程千帆全集》出版以后,陶芸师母认为程先生写给亲朋友好的书信中有许多商讨学术的内容,可以作为其著作的补充,应予整理成书。在程先生的后人和学生的帮助下,经过征集、誊录、编次等步骤,终于整理出这部书信集的全稿,即将交付出版。 
    我立雪程门长达21年,其间除了有两年在国外工作之外,一直伴随在程先生身边,所以他很少给我写信。现在读着这近千封的长书短简,看到程先生与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人们的对话,既感到亲切,又觉得新奇。而当我看到书信原件上那熟悉的字迹,以及字迹由工整清晰逐渐变为潦草模糊而体现出来的岁月沧桑,更是感慨万千。 
    书信集中最早的一封信是1949年6月1日写给孙望先生的,最晚的一封则是2000年5月9日写给郝延龄先生的,时间的跨度长达半个世纪。108位收信人中既有赵景深、黄焯、施蜇存、夏承焘、杨明照、缪钺、张舜徽、金克木、王利器等老一辈学人,又有林继中、王小盾等新一代学人。年龄最小的收信人是徐雁平博士(他也是为整理书信集出力最多的人),是程先生的再传弟子。 
    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好学深思,老而不倦,他的书信中最常见的内容便是商讨学问。由于是书信,不可能发表长篇大论,但是那些简约的三言两语中往往闪耀着真知灼见。试举两例:“简斋于东坡关系不深,其诗自黄陈出而归宿于杜老,简严雄浑是其所长,无后山之枯涩及山谷之怪巧,然思力沉厚处亦似不及。鄙意南宋诗人中,简斋与放翁、诚斋实各具面目之三大宗师,非余子所及。”(致王淡芳之三)“对联其实是更加精练更加集中的律诗和骈文,要做好对联最好多读律诗骈文名作,自然得心应手,抒情叙事,各得其宜。”(致严中之一)一论宋诗,一论楹联,何等的言简意赅,何等的准确精彩!值得注意的是,程先生在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些观点,其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他在回答张三夕关于陈寅恪的几个问题时曾纠正了学界流传甚广的一种误解:“陈先生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汪荣祖竟然认为这是指他专攻中古史,即魏晋六朝、隋唐五代。这不但与事实不合,也完全不解陈先生的微旨。'不今不古'这句话是出在《太玄经》,另外有句话同它相配的是'童牛角马',意思是自我嘲讽,觉得自己的学问既不完全符合中国的传统,也不是完全跟着现代学术走,而是斟酌古今,自成一家。表面上是自嘲,其实是自负。根据他平生的实践,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即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贯通中西,继往开来。”(致张三夕之二七)这对于方兴未艾的陈寅恪研究是多么重要的意见!然而程先生又是一位十分谦虚的人,他也常常向别人请教学问,在致周策纵、叶嘉莹等海外学人的信中,他曾多次请教有关海外汉学的情形,从学术机构、学术刊物到著名学者,“每事问”。在致王绍曾先生的信中,他曾请教日本太仓图书馆所藏的《衍波蓉渡》书名的意义:“王士祯有《衍波词》,今与'蓉渡'连文,未悉其义。……先生多识清代艺文,或能见示?” 
    程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教师,他常常在书信中为学生或其他年青学人答疑解难,或指示治学门径。在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程门弟子”中,蒋寅与程先生通信最多(共69通),这些信从大历诗歌谈到清代诗学,基本上涵盖了蒋寅所走过的学术路程。程先生对非亲非故的其他学人的请教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在致余恕诚教授的信中,他详细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承问课题,我觉得唐代文学是一座很大的富矿,到现在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开发,特别是文学与文化和政治的关系,陈寅恪虽提出唐代内乱与外患的连环性,这个题目在文学上的表现就很少人涉及过,如果先生有兴趣,是否将这个问题作一个比较彻底的清理。这可能在文学上表现的不多,但间接上可以开发的不少。三百年中,汉族与外族的矛盾和互相吸收,可以钻研的地方似乎不少,如唐高祖曾对突厥称臣,而太宗有'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句。以后汉族遭遇到许多对手,外族的兴废直接影响本族的兴衰,直到五代,没有断过。……”要知道这封信写于1999年,其时程先生已经87岁,且早已退休,可是他依然保持着诲人不倦的精神,不知老之将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