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作为学坛大师,继往开来,其成就是多方面的。《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虽性质近似,均为历史地理著作,但前者侧重政治,后者侧重经济。由于顾氏属意于日后删补定稿(如《山东肇域记》),故《肇域志》原稿“造端宏大,仅有长编,未为定稿”。十一部分中,资料最详尽者为南直隶、陕西,其次为山东、山西、河南,再次是湖广、浙江、广东,最简略者为福建、云南、贵州。除布政司外,府州县内容详略相差亦甚为悬殊。致成这种情况虽然也是各地区在全国政治、经济生活实际地位的一个反映,但更主要是客观原因,修志风气在有明一代臻于极盛,但良莠不齐,有的方志内容详尽,质量上乘,有的则疏脱简陋。顾氏一向精于鉴别,四库馆臣称其“博赡而能通贯”,“引据浩繁而?牾者少”,然而亦不得不为第一手资料所囿,虽多瑕疵而不及纠补,此亦无足深责。对于征引资料,顾氏已有一定体例以剪裁编排,并加以考证,择善而从。但由于涉猎实在广泛,尤其是府州政区系统完整者编完后又有新的发现,只能另录于后,故各篇自成起迄,显得编排凌乱,次序有待调整。至于失于考订的?漏、错简、重出等等,也所在不少。再兼原稿经多次转抄,鲁鱼亥豕,更不能免。凡此,都是《肇域志》稿本缺陷,使校勘整理出版的难度极高。 对《肇域志》整理出版有开创奠基之功者为两位前辈:谭其骧先生和李一氓先生。其骧先生是当代历史地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自然深知顾炎武未刊稿《肇域志》的巨大学术价值。一氓先生为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前任组长,具有远见卓识与决策魄力。1982年,当其骧先生提出整理出版《肇域志》的建议时,立即得到一氓先生支持,列为全国重点项目,拨给起动资金,并电示上海、云南两地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参与整理工作的学术力量颇为雄厚,堪称一时之选。上海方面,有复旦大学王文楚、葛剑雄等先生,云南方面,有云南大学朱惠荣等先生。双方在1982年至1985年于上海、昆明两地共召开工作会议四次,择定所用底本与参校本,商定点校凡例,定点校样稿,且分配了点校任务。整理《肇域志》之底本择定为保存最为完好、最能反映稿本原貌的云南省图书馆藏本,参校本有四川省图书馆藏本、上海图书馆藏本以及南京图书馆藏?山精舍南直隶部分十册、竹书堂浙江部分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畿部分十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应天府部分三册。为纠正原稿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后又决定除本校外,尽量利用史书及明清方志进行他校。作出他校的决定可称非具不凡魄力和深厚功力者莫办。因为《肇域志》征引资料瀚瀚浩浩,他校既具难度又极为繁重。据统计,全书共出校勘记一万三千五百余条,校勘引用史书、子书、类书、字书、文集及明清民国总志、方志多达数百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部校勘记系对《肇域志》作了一次笺证,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于不同需求的读者而言,无论是解读、发挥《肇域志》之成果,抑或研究顾炎武的思想,都极有裨益,可谓功德无量。当今学界风气颇多浇漓浮躁,而仍有幸得见不为金钱所动,不计成败利钝而数年如一日作大量学术投入者,实是难能而复难得。奇书奇遇,此则可称其三。 奇书《肇域志》沉沦三百余年,终于否极而泰来,得以以点校整理本形式直面世人,足可告慰撰述者顾炎武在天之灵。在此座学术丰碑上,自应镌刻整理事业开创者谭其骧、李一氓及最后总其成者王文楚之姓名,而所有戮力共事、克竟厥功者亦将与巨书并存,传芳后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