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孔晓艳:做一场书香的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孔晓艳 参加讨论

    2001年春天,怀着梦想成真的欣喜,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第一节课讲《葡萄沟》,翻开课本,惶恐又迷茫。办公室有一位老教师在,我像抓住救命的稻草向她请教,一本教参甩过来:“自己看吧!”羞得我满脸通红。 
    读教参、听公开课、琢磨名师课堂、用各种方法训练应考技能……慢慢地上课技术提高了,心却越来越迷茫。语文教学就是课文教学吗?十二本教材就能培养出孩子的语文素养吗? 
    2005年冬天,我找到答案。教育在线论坛上,看云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疯了般翻遍她的所有贴子,从此走上儿童阅读之路。孩子们的作品屡见报端,班级成绩稳居榜首,我们班多次获得“书香班级”称号。 
    慢慢的,学校的语文老师行动起来了。懂得老师们渴望成长的愿望,懂得自己摸索、无人指点的孤独和痛苦,我对她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任何行政参与,阅读在学校扎下了根。校讯通十届书香班级大赛,我校18个班级12个获奖,学校名列“十大书香校园”。慢慢的,周边学校的老师也行动起来,从民间到校方行为,更多的孩子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2013年7月,我受邀成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图书项目指导老师。通过电话交流、论坛回应、网络会议,我越来越清楚海外老师们的知识积淀、行为习惯和专业素养。多次交流碰撞后,海外项目方向确定——以《日有所诵》为支点,带动教师成长,打造“安静润泽”的课堂,实现儿童阅读课程化。 
    为什么是《日有所诵》?因为它最适合我们。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资助的是农村学校,儿童阅读在农村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是老师们低基础、缺乏主动性和反思意识、反思习惯。《日有所诵》入门容易、操作简单,老师们容易接受并坚持。 
    每天早上齐读,师生共同修心积学。一周一次通讲,琢磨教材,提炼问题切入点,观察孩子课堂表现,把这些记录下来反思教学,老师们在“日用”中“教学相长”,享受着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日有所诵》做扎实了,反思习惯和主动性初步形成,老师们开始试着做别的,吟诵、绘本、整本书阅读走进一间间教室。阅读理论书籍、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成为老师们的需求。 
    2014年春天,海外教师微信阅读群成立,我们读《故事知道怎么办》、《薛瑞萍教育理论问答》、《好绘本怎么好》……和老师们讨论课堂、教学。老师在这里互相支持陪伴,分享课堂记录,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活动……微信群从冷清到活跃,教师成长共同体形成。 
    暑期培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见过太多“培训前高兴、培训时激动、培训完心动、回到家不动”的例子,究其因——虽然接触到先进的理念、看到精彩的课堂,但由于个人底蕴不足、精力有限,上不出同样的课,家常课又不知怎么操作,最终放弃。因此贴地而行、素极而华的家常课成为我们的培训目标。 
    2014年7月,培训按计划进行。内容满,身心累。《日有所诵》磨课,一天时间我评了66节。培训后一万多学生开始诵读《日有所诵》,一部分老师进行儿童阅读课程化尝试。微信发言、论坛帖子剧增,开学三周后仅《日有所诵》通讲记录就提交126篇。 
    2014年秋天,老师们不仅在自己班级带孩子们读书,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开始进行。了解到这种情况,我们召开专门的网络会议指导大家培训基层老师。会后田晓丽、陈向峰、陈建芳、白霞玲先后在高崖、栾川、河北、银川等地为老师们讲解《日有所诵》、绘本、吟诵教学的基本操作,更多的老师加入到儿童阅读的队伍。 
    前几天看到海外胡敏青的工作日志。她说:“这个周末回来,看到潘老师随笔不断。从她的随笔,看到了她在不断地进步,不管是日有所诵,还是吟诵,亦或是讲绘本故事、大声朗读。我跟刘倩说过,如果我的老师不进步,我不能进步太快,不然会和他们产生距离感。现在潘老师进步那么大,我再不逼自己进步,就完了!” 
    成长的路很长。你若愿意,我愿与你长路同行,做一场书香的梦。 
    (孔晓艳,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开元小学教师。此文为4月17日孔晓艳在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的发言。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2015年度“阅读改变中国”颁奖典礼由中国教育新闻网、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亲近母语研究院共同主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儿童阅读可以分级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