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凭借全国文史研究馆系统文史人才荟萃的优势,一开始就抓紧进行了“抢救”性的组稿,努力开掘年时高、阅历深、史料丰的历史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的馆员回忆。这些史料以第一手资料披露中国百年重大历史事件内幕、介绍历史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和趣闻轶事,许多还是独家报道,史料价值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研究历史,贵在求真。求也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懈追求之谓也。这就难免要对以往的研究和定论有所问、有所思、有所辨。而问也罢,思也罢,辨也罢,对于撰者、编者和审稿者而言,都应具备必要的辨识与考证,即政策方针的把关、文史知识的查核、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和清晰的逻辑判断。于是,“实”一直是本刊所遵循的。要求刊发的文章行文平实,不装饰﹔历史叙述,实事求是,不扩大、缩小,更不允以个人偏见、倾向,或某种需要而随意裁剪。 十年路漫漫,这份刊物仍是当年的朴实无华,仍是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文章为特色。十年来,中央文史研究馆对《世纪》的每期校样,都组织资深学者审读把关,这是给我们工作的最大帮助。本刊还经常得到新老读者、作者的热情支持。由于我们人力和水平有限, 本刊编辑和出版环节中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真诚地感谢你们对本刊的帮助和谅解,欢迎多提批评意见,以利我们在日后工作中改正。值此《世纪》创刊十周年之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尝试编辑出版的《目击二十世纪丛书》,首期先推出五辑:《国门内外》、《民国名流》、《无形战线》、《红色英杰》和《共和国风云》,将于近期出版发行。届时期盼得到方家和读者们不吝赐教,以为我们今后继续编辑出版新的《世纪》丛书时参考。衷心感谢。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世纪》杂志主编、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