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3月4日、5日两天,课题组组织的“明治时代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我曾在这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说过: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敢于立项资助这一目前即使在日本国内也尚少有人问津的研究课题,并交给一个国外初出茅庐的年轻的日本学研究者来承担,我在对他们敏锐的学术眼光表示钦佩的同时,也觉得自己非常荣幸和责任重大。 以这种共同研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课题,这完全是我个人的主意。大家知道,中国的日本学研究,特别是在日本思想文化研究领域,虽然存在着各种小的“圈子”,但是大家整体性的“学界”观念都比较淡漠。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在这种情况下,要组织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共同研究“明治儒学”的课题组,而且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我开始也觉得这或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坚持这样做了,其中的甘苦自不待言。 会议收到了包括论文提要在内十七篇文稿,而且与会者的讨论和交流也意外地非常的深人和热烈。在稍后的3月17日的《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两篇对这次会议的比较详细的报道(见本书附录),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我也因此而感到些许快慰。 现在呈现在这里的,基本上是在部分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在会上,我就已经向与会者表达过这次会议的成果将不以论文集而是以一本有系统的专著的形式出版的想法。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给自己找麻烦的想法,而且最终完成得也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文责虽说是作者自负,但是“急就章”式地搭建的架子之不 如意处,完全是我的责任。因为力图就地取材,而且尽量保持各自论文的完整性,所以内容或有重叠,文笔或不一致等,这些都是要请读者谅解的。黑住真教授虽不是本课题组的成员,但他欣然应允将其大作作为本书的一章;还有陈玮芬女史慨然同意将本不是为本课题而写作的论文提供给本书(第二章第一节),我想这些对于关心该主题的读者无疑是值得庆幸的。一些与会的论文,因为与本书的主题差距较远等原因未能收人本书,也请作者谅解。 各章的标题是我拟定的(第一章除外),六章分别揭示了明治儒学与德川儒学的关系,明治儒学在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各领域的影响与表现,及其在激荡的时代潮流中所展现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相关侧面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导论和结语则是从宏观上论述明治儒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明治儒学自身的存在形态及其特点和意义等问题。 “明治儒学”既是日本近代儒学的一个子题,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我在导论中提出的,我们认为,在对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领域中与儒学相关的文献、史料进行扎实的调查分析, 及对明治时代儒者的社会角色、生存状态、思想特征进行具体的阐明的基础上,可以证明“明治儒学”不仅是日本儒学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表现形态,而且在理论上,它也具有自己的特征,是日本儒学发展史上的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理论形态。明治儒学还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概念,这里仅仅只是提出问题,论证或有牵强之处,衷心希望和欢迎学界同行及有兴趣的读者参与讨论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