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抵达学问?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中华读书报 胡学常 参加讨论
    南开的人文学科近期接连走了两位重量级的学者,一位是历史系的王玉哲先生,一位是哲学系的刘文英先生。两位先生的离去,不仅是南开的大损失,而且也是中国学界的大损失。南开内外都有许多人悲痛着,许多的悼念文章除了痛心学术的损失,更痛惜走了两位真正的好人。 
    这两位先生众多的“好”中,有一条尤其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淡泊,或者说白一些:除了看重学问,其他的一切他们都看得很淡。醉心学问,不慕荣利,这是他们自觉的修行和操守。这样的修行和操守,成全了两位先生高贵的人格,自然也成就了他们高贵的学问。 
    这是我们说滥了的四个字:道德文章。按古时候的意思,不外是说,道德与文章一体共生,道德即是文章。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四字口头禅在使用过程中改变了味道。首先是“道德”流失了它深刻的意义,愈益狭隘化,成了一个完全的伦理概念。实际上,在儒家的讲法里,“道德”有伦理的含义,却又不尽在其伦理的意义。众所周知,韩愈曾给“仁义道德”下过这样的定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这个意义上的“道德”,既是一种儒家伦理上的修炼工夫,同时也是一种基于工夫之上的自圆自足的生命境界。“道德文章”的变味,其次表现在“道德”与“文章”一分为二,一体的东西活生生分裂成了两橛。“道德”如何如何,“文章”又如何如何,合起来就是“道德文章皆为楷模”,这是对人“盖棺论定”时一贯的表达方式。 
    若将“道德文章”放进儒家“体用一如”的讲法里,则“道德”是“本体”,而“文章”是“道德本体”的显现,是为“用”。韩愈曾表扬好学的后生李翊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文”乃“道德”之外化,韩愈的这个讲法,自然坚守了儒门一以贯之的传统。《论语》里,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朱子注云:“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朱老夫子的讲法,也不过是儒门的老生常谈。还是韩愈,他把这个老生常谈业已说得很滥很滥了,像“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像“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像“闳其中而肆其外”,等等,这些不外是说,作文即是做人,文乃是一个人人格精神的自然外化,是个什么境界的人,就作成什么境界的文,丝毫不可勉强,也丝毫不能侥幸。“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欲作“革命文”,先做“革命人”。看来,鲁迅也是信奉儒门这个老道理的。 
    把“道德文章”连起来讲,应该说是中国的一种好传统。可也有将文章禄利化的别一种传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科举大开,“学而优则仕”,文章成了进身的“敲门砖”,而士人一旦成功地敲开了帝王家的大门,很自然就干起了下列勾当:忙时帮忙,闲时帮闲,不忙不闲时就扯淡。这样子搞下来,那文章想不堕落也难。所幸儒门中人毕竟有“反求诸己”的传统,多多少少会些存养扩充的修身工夫,这样子下来,那文章也就不算是完全的堕落。尤其是在业余状态,他们的文章更多地在本心上作,在自己的生命上作,放得下,也能放得开。每当这个时候,人的境界出来了,文的境界也出来了。所以,士大夫的文章,也就是他们业余时玩儿的文章,方可一看。 
    现今,作文章或做学问的环境、方式和方法,较之昔日不啻天翻地覆。我们早已是鸟枪换炮,机械复制加数目字管理,再加职业化作者或学问人,单这几项就已经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了。但也有共通之处,作文章或做学问的不自在,作者或学问人的不爽,则古今一也。总之是文章或学问总要为外物所役使,为这为那,烦得要死。比如,学问总是要为吃饭问题所役使,这个问题估计孔老夫子的时候就业已相当严重了,不然老人家不会苦口婆心劝戒说:谋道不谋食,谋道不谋食。多少多少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反而更为严重了,以致龚定庵嘲讽说:著书都为稻粱谋。这个问题,现今是否比龚定庵之时更为严重呢?不敢说。但可以肯定,比学问看起来更美的东西,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 
    春上去了一回山东大学,是去参加一个学术座谈会。王学典先生主持的文史哲研究院联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学术丛书。丛书共六种,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专刊”之第一辑的名目面世。果然是孔孟之乡古风犹存,这几种书,单看书名,像《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李焘学行诗文辑考》,像《秦制研究》、《杜诗释地》,像《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关中方言古词论稿》,就让人感觉不同凡响。至少,现今越来越多的学问人,不敢也不屑如此这般来命名自己的大作了。见了书,又见其作者,又听其发言,感受最深的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朴素。这又是一小群专门生活在自己学问里的人,外面的浮华世相仿佛就是不存在。在场的许多人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山东毕竟是山东,山东大学毕竟是山东大学啊。 
    管你天下有贼还是无贼,反正傻根认定了无贼,于是天下也就果然无贼。傻根是有道行的人,快乐的人,当然,归根结蒂是有福的人。我们不禁要问: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抵达学问?不好说。但向傻根同志学习,则庶几近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