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以有形上意义的“道”为最高价值观念的语境,无论老子任职守藏室史的周王室辖区,还是其故乡楚国,都未能例外。如果我们再将《老子》与《国语》对检,还可发现,二者有语言上的相似性近同性和某些观念的联系性,如12章谈“五色”、“五音”、“五味”,而《周语中》亦谈“五味”、“五色”、“五声”;63章言“报怨以德”,而《周语中》亦言“以怨报德”、《晋语三》谈“以德报怨”;21章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而《楚语上》亦有言“进退周旋,惟道是从”;79章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晋语六》亦有言“天道无亲,惟德是授”等等。可见,《老子》话语与其时的时代语境有着交融性。“道”的观念是殷周以来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我们没有必要作意地为了抬高老子及道家而把“道”说成是老子的专利。“道是学者所共言。各人有各人之道,没有人独占的”(陈荣捷《中国哲学论集》页165)。任何作意都与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思想相悖离。 老子哲学不是脱离文化传统与时代问题的悬空揣想和逻辑推理,老子话语与时代语境的交融性表明着他对传统与时代有着真实的感受。表明这种真实感受的话语特征是批判性而非歌颂性,55章哲学命题“不道早已”之“不道”,其实与《国语》中的“无道”、“不道”,以及《论语》所谓“天下无道”(《季氏》)、“天下之无道久矣”(《八佾》)一样,正是对春秋末周文衰敝、礼崩乐坏的存在感受。“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只是感受到道在历史长河中“绵绵若存”(6章)的恒久性的实话实说。而且,这个实话实说已经包含着“自今及古”的回向反观,表示着古今之间的来回思路。老子哲学是由人生实感而来的,是对“道”的名实与时代问题的哲学反思。 这个反思的成果,就是从言道的文化传统中开出一大道冲虚的形上学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