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提高成绩不必“应试而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李茂 参加讨论

    为了让孩子真正喜欢学习,罗恩在课堂上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作出“疯狂”的举动来。而更多的中国教师也在绞尽脑汁,但出发点是让学生一切听从他的要求和安排。
    罗恩·克拉克和同样是美国杰出教师的雷夫一样,都是为了改变美国弱势儿童的教育而努力,但在成名之后,他们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雷夫一直坚守在一间教室里,而罗恩则办了自己的学校。《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罗恩办学之后发生的教育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卓越教师和“好教育”的另一个活标本。
    罗恩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终结美国教育的“疲软”。只不过,“疲软”并不是美国教育困境的全部。事实或许是,美国差的学校差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而好的学校,也好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否则你怎么解释美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大约30年前美国人就在惊呼“平庸”的基础教育让“国家处在危险中”,如今,当时在学校里接受“平庸教育”的孩子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而美国依旧是那个强大的美国。
    所以,再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谈美国教育了,美国教育不是一个“单数”,而是一个“复数”,“复杂”的“复”。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中小学校,也有世界上最糟糕的学校。而罗恩和雷夫的故事从教师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以至制度层面,为我们展示了美国在为改变社会弱势儿童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所作的努力。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联邦政府希望看到每个孩子的学业成绩都能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准。让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真正负起责来,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主要举措之一。然而,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至今仍然是美国教育改革最大的分歧之一。反对者认为,教学责任制会让教师“应试而教”,压缩其他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对儿童成长不利。
    这种状况跟我国长期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非常相似,以致不少人到美国考察后说:“美国在学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雷夫和罗恩们是怎么做的,非常值得玩味。
    罗恩说:“我虽然支持教学责任制,认为教师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但我同时鼓励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提高成绩不一定非要‘应试而教’,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同时实现教学的最高水准,并提高考试分数。我没有教孩子们应试,我只是尽我所能把教学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如果再加上带学生远足、排演戏剧,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价值观和技能——这就是一个不放弃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在应试压力之下所作出的抉择。事实上,无论是雷夫还是罗恩,他们提高弱势儿童学业成绩的决心,跟政府推动教学责任制是没有关系的,他们的所有付出完全出自本心,而这样的教育者,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罗恩说他不反对教学责任制,不反对教师为学生的成绩负责,但无论是他还是雷夫,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一事实反映出的是,在美国和中国一些看似相同的现象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最根本的不同。
    罗恩说,“应试教学让孩子们只学会了如何考试。他们不再为学习的热情所激励,他们不再能成为终身学习者。他们只会成为应试者。进入大学后,他们将不再有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是在激励他们胸怀大志,而是鼓动他们应试。这是一个耻辱。”
    我们很难想象罗恩和雷夫强制学生学习,他们所有努力的出发点,都是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忱。为了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学习,罗恩在课堂上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作出“疯狂”的举动来。而更多的中国教师也在绞尽脑汁,但出发点是让学生一切听从他的要求和安排。前者能让学生真正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后者,只能以其“极端的负责”把学生推向“极端的不负责”。
    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考试就是战争,学校就是部队,教师就是军官,学生就是士兵。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服从管理、听从指挥,在教师军官的带领下打好大大小小的每一仗。他们跟士兵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像士兵那样去强身健体。
    在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蔡元培早在1921年《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一文便揭示出:“我们的教育若想取法西洋,要晓得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有几大方针。第一,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我国教育与西洋古代教育,多半是用被动主义、灌输主义,一心只要学生读万卷书,做大学者。至于西洋近代教育,则大不同了。自幼稚园以至大学,无一不取启发的教授法,处处体贴学生心理作用,用种种方法启发他的性灵。养成他的自动能力,好叫人类固有的智能得以自由发展。”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教育仍旧站在现代教育的门槛上。或许每一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的引进,都提醒我们有必要回味一下蔡元培的这句话,看看我们又进步了多少。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16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