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有关孙吴政治史的专论,对一些以往人们不太注意的历史细节与历史人物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考述。如有关孙坚吴夫人、全公主、太子孙登等,通过对他们行事的论述,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孙吴历史的真相,并对以上总体认识多有助益。因此,本书以附录的形式排列在相关的事件与人物之后,尽管在资料徵引与观点阐发上或有重复,但并非为了显示作者的细读史书与考证发微的“功力”,更非画蛇添足。其实,在我看来,其中有些人物在特定的时期,曾对孙吴历史进程发挥过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本论集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孙吴学术文化的专题研究。《孙吴时期侨寓士人之文化贡献考略》一文(原刊于《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二期),针对以往谈流寓士人多从军事、政治斗争着眼的情况,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论述孙吴时期流寓之士的学术文化素养及其在学术著述与教育诸方面的业绩。《孙吴时期学术文化风尚》一文(原刊于《史学月刊》2003年第六期)虽然总体上论述了孙吴时期学术领域的发展情况,但核心是论述本土学者与流寓学者之间在经学风尚方面的差异及交流。汉魏之际,中土学风大变,其关键在于“变今从古”,今文经学日趋式微,而古文经学正蔚为主流。与此同时,江东地区作为当时学术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虽有古文经学的学者,但其主流学风依然因循着汉代以来的今文经学。相反,流寓学者虽不乏今文经学的学者,但其主流则是倾向古文经学的。随着孙吴学官制度的逐步完善,在流寓学人的影响下,江东地域的今古文经学风尚得到了比较深入的融通。当然,在江东旧族的家学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学术传统。《读〈三国志·吴书·孙和传〉、韦昭〈博弈论〉推论孙吴中期士风的变化与侨旧士风的差异》一文,通过孙吴中期太子孙和东宫中围绕博弈问题的争论,分析当时孙吴统治集团中对待游娱的雅俗观念的冲突,进而进一步分析其中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域士人游娱观念的差别。概而言之,孙和作为孙吴统治集团第二代人物,受到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儒家礼法观念的教育,其思想与情趣明显士大夫化,崇尚儒雅的娱乐方式,对僚属热衷于博弈颇多不满;不仅如此,考察当时的博弈之士,多为流寓之士,而江东旧族人物则多与孙和态度相同,对博弈采取轻视的态度。这体现出南北人士的深层的文化差异和流寓人士比较独特的生活状态,考察和辨别这些差异并非仅仅在于说明这一问题本身,而是希望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前述他们在政治态度与学术风尚上的表现。 以上对本论集诸文的内在学术思路与核心观点,以提要的方式作一概括和抽象地陈述,以介绍我对孙吴政治与文化的研究心得。古人治学崇尚考据、义理与辞章的完美统一,我虽心向往之,但实不能至,往往沉浸于繁琐的具体考述,从而妨碍了学术思路的梳理与提升,难免使人觉得越看越糊涂。因此,写下以上文字,略作“义理”之表述,且权充作序言,并诚恳地欢迎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