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著名作家、人文学者李辉(左二);文化名人马未都(左三);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右二);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右一) 主持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小雨姐姐(左一) 副刊是报纸的后花园,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是培育作家的摇篮。副刊刊登的内容从最初的小说、诗词、戏曲,慢慢扩展到影剧、漫画、摄影、旅游、饮食等领域,囊括时代万象,培养了沈从文、徐志摩、巴金、萧乾等一大批作家。在资讯爆炸的当下,不少报纸副刊仍以其原创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受到读者的喜爱。 著名作家、人文学者李辉,文化名人马未都,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共同探讨了副刊的历史以及它的魅力。 犹如副食 副刊营养丰富 说起副刊的百年历史,李辉如数家珍: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出版《消闲报》,随正张附送,被视为中文报纸正式出版副刊的开始。1921年《晨报》上出现的专栏《晨报附镌》后来改为单页,聘请一位精于隶书的书法名家来题写书名,但隶书中没有“附”字,于是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毫写了“副”字,从此,“副刊”之名开始活跃在报纸上。历史上有大量报纸副刊以及副刊的优秀文学作品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在《晨报副刊》上,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上……可以看到,副刊曾经占据了中国报纸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板块。 副刊培养了很多作家,好的副刊也必须要“有心栽花”,在副刊的发展史上,这样的故事不少。李辉举了一个例子,沈从文初到京城时处处碰壁,是当时担任编辑的徐志摩发现了他的才华,在《晨报副刊》上对他加以推重,重新刊发他的散文《市集》,并配上评语,才让沈从文慢慢在文坛立住了脚跟。“副刊培养人是不拘一格的,正是因为有了编辑的慧眼识英雄,才让很多作者最终走上创作道路,甚至成为大家、名家。”李辉说。 马未都和副刊有很深的渊源,他的第一篇小说就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副刊上,后来他还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发表过几十篇连载,专门谈陶瓷欣赏。王刘纯也喜爱副刊,他说:“我是学中文的,因此对副刊更为关注。我觉得副刊决定了一份报纸的水平,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份报纸如果没有把副刊办好的话,它的新闻我都不愿意看。” “很多人说我是书评人,其实我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个副刊编辑。”绿茶提到,他曾经编了8年《新京报》的《大家副刊》,在这期间所收获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非常大。“我觉得这个过程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讲都是特别享受的,因为你可以和中国文化界的各种专家学者有进一步的接触,能从他们的作品以及与他们的交往中获益很多。” 可以看到,报纸副刊曾在这么多人的心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但是慢慢地,随着互联网的冲击,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新闻,一两分钟后微信上全知道,谁还看报纸新闻呢?”李辉说,虽然报纸的优势开始减弱,但副刊的重要性随之体现出来了,只有副刊版面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会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的时间品茗细读。李辉提起他有一次坐飞机时,看到坐在他旁边的乘客拿了一个星期的《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在翻阅。“有不少好的文章,而且不讲究时效性,这反而是副刊的生命力,同时也会成为未来纸媒的一个亮点。” 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品茗细读的副刊,马未都形容它像副食,虽然不是主食,但“营养丰富,各取所需”。王刘纯进一步将副刊比喻为副食里面的大拌菜:“只读一种类型的书,营养可能不够全面,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么多时间读更多的书,我建议就看看副刊。” 留存历史 延续副刊精彩 “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一直在副刊工作直到去年退休。于是我一直在想,怎么把最精彩的报纸副刊留存下来呢?怎么能让更多的人读到这些好文章?”李辉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王刘纯一拍即合,反复商量,最终打造出了“副刊文丛”这套丛书,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图书的形式留存历史。 王刘纯提到,“副刊文丛”既立足于文化积累,又放眼于文化传承,力图梳理百年副刊的发展历程,集中呈现副刊往日的辉煌。在时间跨度上从20世纪80年代上溯至民国时期,地域上包罗整个华语世界,预计会用10年的时间出版200余种图书。现在推出的第一辑,共13种(15册),分为两个系列:精品栏目荟萃系列和名家作品精选系列。 王刘纯说,“副刊文丛”出版之后是一种文献资料,既有利于延续副刊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命力,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有助于人们对当时的历史进行研究。“如果你不去读一下这些副刊的话,你不会知道其中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下一步,李辉和王刘纯还打算做一套名家副刊手稿系列的丛书,然后在全国办一个副刊手稿的名家展览。李辉感慨:“我看到那些手稿、那些信,感觉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现在有些字写得很好的人也发电子邮件了,虽然更方便,但也少了以前那种捧着信阅读的感觉。” 广泛涉猎 培养阅读习惯 副刊在新闻之外能带给读者一个比较好的阅读体验,这有利于人们对阅读习惯的培养。李辉认为,文化没有边际,阅读副刊其实也是一个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 提到阅读习惯,马未都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阅读习惯的养成远比阅读本身重要。在马未都看来,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代,读书习惯要靠兴趣来养成,读书要杂。“有的朋友开出来的书单全部是史学书,读史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完全只读史不读其他书,我认为这有点儿偏,我更提倡什么书都要读,尤其是在前半生的阅读积累中,多读一些晦涩的书。我年轻的时候逮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医学书、机械加工类的书。” 对于马未都提到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比阅读更重要”这一看法,绿茶非常认同。绿茶的孩子两岁时就开始搬家里书架上的各种书籍,然后四处翻书,有的书全是文字,孩子什么也看不懂,他也不干涉。绿茶说:“文字书里面有各种标点,逗号、句号、引号、分号,孩子会去找各种标点,这也是他和书接触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这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很有效果,现在孩子4岁了,他每天上幼儿园都要带上书去跟同学分享,然后给同学讲故事,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慢慢在他心里渗透的一个过程,我觉得非常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