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当代作家特别是名家的作品,摇曳多姿、各有千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是中学生成长所需精神食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引发“莫言热”,媒体连篇累牍进行报道,有关高中语文教材将增收莫言小说的消息被披露后也立即引起热议。虽然语文教材收入当代作家的作品非自今日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中早就收入了史铁生、余华等人的作品,但这一次,紧急开会确定等细节给人轻率之感,也落下急功近利之讥。 其实,中学生阅读和学习当代文学佳作是必要而且有价值的。当代作家特别是名家的作品,摇曳多姿、各有千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是中学生成长所需精神食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的作品早已经有良好的口碑,获奖只是使他更加引人注目而已。因此,高中语文课本选入莫言的作品没有问题,即使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迅即收入也无可厚非。 当然,作品内容不同,读者对象也会各异。给中学生看,就要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语文出版社的教材有望收入的正是莫言早期的一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李敬泽一定会认可这一选择。2002年,我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工作时,策划过一套以中学生是目标读者的“当代文学经典”丛书,其中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是约请他编选的,他选了莫言的两篇小说,其一是《姑妈的宝刀》,另外一篇正是《透明的红萝卜》。 为中学生推荐当代文学佳作,请李敬泽这样的专家学者推荐是一种方式,其优点是容易做到客观,但也有缺点,有时并不被作家认可。上述丛书中的散文卷是林非编选的,他选了宗璞的作品《紫藤萝瀑布》,但宗璞说这一篇“选用很多”,“似可在《报秋》、《送春》、《废墟的召唤》、《丁香结》这几篇中选一篇”,又说“小说《鲁鲁》似更适合中学生阅读”。显然,作家最了解自己的创作情况,请作家从自己的作品中选择佳作,编为一册,奉献给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书系就是按后面这种思路操作的,书系约请与作家联系密切的学者林建法担任主编,入选作家由他与出版社共同商定。此书系得到了作家们的大力支持,首辑5本2012年7月面世,包括铁凝的《蝴蝶发笑》、王安忆的《喜宴》、阎连科的《朝着东南走》、苏童的《十九间房》、刘再复的《读海文存》。第二辑同样是5本,计划于2013年1月推出,其中就有莫言的一本。这套书系选择作者的标准不拘一格,入选者都是活跃在当下的名家,但并不限于小说家,首辑5人中就有散文家、学者刘再复,第二辑中将推出翻译家陈众议,今后还会推出科幻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等。时下的图书市场上,名家自选集不少,给学生看的选本也不少,但名家自选作品给学生特别是给中学生看的图书却不多。在名家和学生之间架起桥梁,请学生品读名家从自己的大量作品中遴选出的精品,享受顶级当代文学佳作的滋养,为他们今后的阅读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是策划推出“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书系的初衷。 这套书的封底印有两句话,一句是“当代文学名家佳作自选”,一句是“作家数十年创作成果展”。书中所选作品都是被时间证明了的经典之作,如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王安忆的《姊妹们》、阎连科的《朝着东南走》、苏童的《刺青时代》和刘再复的《钱钟书先生纪事》,都值得一读再读。书中所选作品跨度很大,既有旧作,也有新作,一本书读完,俨如走过一位作家二三十年的创作之路。 刘再复在《读海文存》后记中写道:林建法兄约我自选此部集子时说明,阅读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所以我立即决定不选学术论著,也不选文学评论文章,只选老少皆宜的散文,故称“散文自选集”。自选了两遍,第一遍选了30万字,超过了20万字的限定,只好删除一部分。在80年代就出版了五六本散文诗集,到了海外,写得更多,仅“漂流手记”就有十卷。自己的散文写作,完全是“无心插柳”、“无求自得”,没有功利目的,只说内心想说的话,写作就变成一种快乐。但愿少年朋友们阅读时也会感到轻松愉快。 其他几位作家也都坚持同样的标准,但具体选什么体裁的作品,权利交给作家本人。《读海文存》只选散文,《十九间房》只选小说,另外3本小说、散文均选。不管选什么体裁的作品,却都像刘再复先生说的那样,但愿少年朋友们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 不过,“感到轻松愉快”应是在阅读有所会心之后,阅读的过程也许会像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上”,千里外的风景就不可见;“上”,就要付出时间、精力,可能还会经历复杂、困顿的心路历程。有些作家的作品对普通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相对困难一些,但要了解当代文学,他们的作品又是绕不过去的。以苏童为例,有人担心中学生会不喜欢他的作品,但事实上,中学生并非完全不能欣赏他的作品。举例来说,郭敬明在高中时就喜欢苏童的作品,他写过一篇题为《坐井观天的幸福》的散文,整篇内容都是谈他阅读苏童作品的感受,他说自己为其“冷艳张扬的想象力以及飘忽的行文风格震撼”。 当我们说“经典”的时候,通常指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当代文学正在进行中,视某些作品为“经典”是否合适?李敬泽先生在《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经典》一书的导言中回答了这个疑问,他说:“尽管没有把握,尽管不成定论,但我们总是要在生活中、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各种形式中寻求某种持久的、恒常的因素,我们渴望战胜时间,克服残暴的时间对生命的磨损,所以我们不断地检点我们曾经拥有的,猜测其中哪些可以长久拥有。这本书就是这种猜测的一个结果。”林建法在接受《文汇读书周报》采访时也说:“经典的产生需要经过时间淘洗,需要作家、读者共同作用。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 正如林先生所说,经典是在作家、读者互动中成其为经典的。当这样一套书摆在中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怎么做?拒斥?无视?还是打开书,与作家们来一次心灵的对话?和作家们一样,我们希望是后者。果如此,则善莫大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何平评价这套名家自选书系时说:“这应该是坊间明确标举给学生看的当下经典,它对作家和学生的意义会慢慢看出来的。” 在我心中,有一个梦:某日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作家们和中学生面对面,讨论的就是作家们的作品和中学生的心声,气氛热烈,他们成了忘年交。期待这个梦早日变成现实。也期待有更多的作家能为青少年写作,因为他们代表着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作者系“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书系策划编辑) “名家自选学生阅读经典”书系(第一辑),林建法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29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