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晏子春秋译注》前言(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卢守助 参加讨论
    齐鲁两国在有周一代,是各擅其长的大国。齐是太公吕尚之子丁公的封国,鲁是周公嗣子伯禽的采邑;而后齐国一直是东方强国,桓公称霸,其政治影响为他国所无法比拟,鲁国则承周公之惠泽,为礼乐传承之邦,在文化上也是别国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可是,到了春秋末叶,两国都露出衰败相来。齐国经历孝、昭、懿、惠、顷五代,在位者骄奢淫逸,国势日窘,渐渐只能自保,无力影响诸侯事务;到庄公时,大夫崔氏乱政,连国君也轻易被杀;景公即位,外来大夫田氏与国君公族争夺民心,已昭然于世,齐国正处危机四伏,国势飘摇的局面中。鲁国的情况也与齐国相差无几:公室衰微,大夫擅政,三桓僭越,致使一心维持西周“礼乐”的孔丘,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来。然而,这一对命运相似的邻国,为各自的利益所驱,矛盾不断,时有纷争,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就以公元前562年(周灵王十年,鲁襄公十五年,齐灵公十五年)鲁国三桓(时为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鲁公室三军开始,到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孔丘任鲁国礼相为止,这六十年里,两国交手总有十余次之多,兹列大事如下:
    前557年,齐攻鲁北鄙。
    前556年,齐攻鲁北鄙,邾攻鲁南鄙以助齐。
    前555年,齐又攻鲁北鄙,晋助鲁围齐都。
    前554年,齐灵公死,崔杼立庄公,齐晋言和。
    前552年,时鲁国多“盗”,齐庄公为勇爵,厚待勇士。
    前551年,孔丘生。
    前548年,崔杼杀庄公,晏婴哭庄公尸,齐景公立。
    前545年,齐、陈、蔡、北燕、杞、胡、白狄之君会盟约定朝晋;鲁、宋、陈、郑、许之君会盟约定朝楚。
    前532年,齐世卿陈、鲍二氏攻栾、高,栾施、高彊奔鲁。
    前518年,鲁昭公伐季氏,叔孙氏、孟孙氏救季氏,昭公败奔齐。
    前516年,齐攻鲁,取郓,使鲁昭公居之。孔丘初至齐,学韶乐,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
    前503年,齐以郓、阳关(今山东泰安西南)二邑还鲁,季氏家臣阳虎居之,以专鲁政。
    前502年,鲁侵齐,不得所ND737。齐侵鲁西鄙,晋救鲁,时齐师已去。是年,阳虎欲叛黜三桓,失败,奔阳城。
    前501年,鲁攻阳关,阳虎奔齐,为齐景公所囚,又逃晋依赵氏。是年孔丘为中都宰,晏婴辞老不晚于是年。
    前500年,齐与鲁和,两国国君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南),孔丘为鲁礼相,劝鲁定公带左右司马赴会。会上齐人奏“四方之乐”,“旍旄羽矛戟剑拨鼓噪而至”,为孔丘所制止。是年,晏婴死。
    有如此邦交记录的齐鲁两个邻国,双方的精英及其代表人物,对对手的一言一行的深切注视,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个道理古今皆然。而既然大家都是以“礼乐”来维护其理想或者其所效力的家国,那末有时对方的某些颇合自己脾胃的言行,表示一下赞赏,也可能是由衷的。或有机缘,看到对方有失误,或稍不利于自己,则不失时机地公然给对方一下打击,那又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也许倒是真的有失历史感了。所以,《晏子春秋》中会有一些“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的颇似墨家风味的言行。有如此内容的《晏子春秋》,竟然被列入“儒家者流”,确实是令人尴尬。
    《晏子春秋》还记载过一则性情之变的轶事:齐景公是一个享乐至上、草菅人命的荒唐国君。但这不妨碍他对妻妾的痴迷爱恋。当爱妾婴子死去时,他哀伤之极,三日不进食,固守在妾尸旁,简直不知道爱妾已经死去,当然也忘却为君的诸多责职。此时,晏婴不动声色地诓称有术士和医者要来为婴子看病,景公大喜而起。晏婴趁机请求景公到别处去沐浴饮食,同时匆匆命人装殓死者入棺,事毕才告诉景公。景公发了一通怒气之后,晏婴才以古之圣王“畜私不伤行,敛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来勉励景公去处理国事。晏婴这样的做法,就是孔丘责备齐桓公和管仲的所谓“谲”。如此一来,晏婴自是难逃“君子之非”的口诛笔伐。
    在这里陈述以上的事情,并不是为了专门究论晏、孔,乃至墨儒的异同优劣。而仅仅企图借此让刚拿起这部《晏子春秋》的读者,能约略领会那个诸子盛行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的自由交往、相互磋切而又不致相互戕伤的情况;“孔子”也好,“墨子”也好,“晏子”也好,都能以其本来面目,裸然相见,互为“非议”。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诸子们只会在各自的特定位置上作出真实的不由自主的反应来。这一点,恰恰是向现代读者推出这样一本读物的理由。再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子书译注,而只是一般的简注直译,让读者足以拿来了解、走近那个孕育这部子书的背景和在这部子书中出现过的人物,从而得到阅读本书所能带来的快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