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晏子春秋译注》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卢守助 参加讨论
    《晏子春秋》是诸多的先秦子书中不很显眼的一部,在思想学术或资料文献角度上,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不像庄、老、墨、儒那样炫人眼目。但是,如若我们能默静地走近这部二千年前就已存在的卷册,不存先见地加以审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不平常的书。在它身上的确闪烁着唯有先秦时代,特别是战国那段时期所特有的率真的华采。
    最早著录《晏子春秋》(亦称《晏子》)的古代典籍,是东汉班固所编撰的《汉书·艺文志》。班固把《晏子春秋》列入“子书部”中,奉为“儒家者流”的首篇,并认为就是晏婴本人所撰。在更早些时候,西汉司马迁也阅读过《晏子春秋》,并为之佩服到恨不得“为之执鞭”。司马迁是个有主见的史家,在他所撰的《史记》中,把这个“粟乃实廪,豆不掩肩”,“俭节力行”的晏婴和那个同为齐国重臣,却曾为“孔子小之”,而且“富拟于公室”,有“三归”、“树塞”、“反坫”之污名的管仲同列一传,据其自述,是因为“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史记·管晏列传》)。到了中唐时,也许是出于某种卫道的心理,大文人柳宗元指斥司马迁“莫知其(指《晏子春秋》)所以为书”,指出《晏子春秋》非晏子本人所作,并断言该书是“非儒、明鬼”又“非孔子”的墨家之徒编撰的,还对刘向刘歆、班彪班固父子录之于“儒家”,表示不满。从此揭起了对《晏子春秋》的作者、成书,乃至思想归属诸问题的争议。后人更有以《晏子春秋》可能早已佚失为由,断言今日流传在世的《晏子春秋》是“六朝人好作伪者”所仿作的伪书。
    其实,晏婴本人非《晏子春秋》的撰人,不待柳宗元倡言就可以认定。因为,《晏子春秋》的末后篇章已经述及晏子将死、以及死后的事件。至于六朝伪作之说,当1972年山东临沂一号汉墓竹简《晏子》的出土,也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学术界的一般共识是:《晏子春秋》当是撰成于战国期间,撰人应是齐人或久居齐地的人。
    至于《晏子春秋》为何在著录初期,会被阑入“儒家之流”的问题,那也是事出有因的。晏婴与孔丘同时而稍早。当时,正是各诸侯国政治权力下移,大夫左右国政的时期:鲁国出现“三桓”擅政,甚至大夫家臣弄权;齐国也是国君衰靡,而觊觎政权的田氏势力日益强盛。在这政治体制将发生遽变的时刻,孔丘固持以“礼乐”为拯时治国的不易之计,是众所周知的;而作为奴隶制大国的救弱之相,晏婴在议政为政时也同样不可能放弃“礼乐”这个根本。难怪古人会暂时忘却,晏、孔两人在世之时,尚未有“儒家”这个称谓的事实,匆匆地把《晏子春秋》阑入“儒家之流”。不过,虽然看起来孔丘和晏婴都讲“礼乐”,而实际上一个是出自内心的对“礼乐”的向往和信仰,一个则是出于应付时艰的手段;一旦事走极端时,晏婴就会转向“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的迂曲方式,不过其底线是“以民为本”(见《晏子春秋》卷四叔向问处世其行正曲第二十一)。晏婴曾说过:“意(道德)莫高于乐民,行(行为)莫大于乐民。”这种思想,恐怕可以称作战国时代才始流行的民本思想的滥觞,与口口声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政治观念,相去实在太远了。在“独尊儒说,罢黜百家”气氛下的后来儒者,急急乎要与晏婴这样的人、这样的意念划清畛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很少有子书像《晏子春秋》那样,其主体人物会与圣人孔丘有如此多的纠葛,就如很少有史书像《史记》那样,如此直述圣人孔丘的行为与当时家臣反对大夫的“叛乱”有关(《史记》记公山不狃据费邑逐季氏,佛肸据中牟拒赵氏,都曾派人邀请孔丘,而孔丘都曾有赴请的念头)。当然,《晏子春秋》的作者,没有史家那样的胸怀气魄和权限手段。司马迁可以依据自己的史观,为陈涉、项羽立本纪,归入帝王的行列,也可以为后来被尊为“素王”的孔丘立“世家”,归入上低于帝王,下则高于大夫的诸侯行列。没有什么名头的《晏子春秋》的作者,说来也在写历史,写的是齐国贤相晏婴的历史(那时被泛称为“春秋”),而实际上只是一小篇一小篇地记录晏婴在相位上时,对其所奉侍的三个国君(顺序为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进行劝谏、议论时的一些言行观点。更有甚者,作者自己并不专擅对这些言行观点加以定评,往往要借助于君子、孔丘、墨翟之口来下判断。尽管如此,《晏子春秋》中的“长不满六尺”的晏婴,竟然与当时就有圣名的鲁国强力人物孔丘(孔丘曾为鲁中都宰和大司寇)发生“碰撞”,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