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师培(1884-1920),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光绪二年(1902)举人。次年赴开封会试受挫,在归途中经上海时结识了章太炎,并受其思想影响,改名光汉,担任《警钟日报》、《国粹学报》撰述,宣传“排满革命”。1905年因《警钟日报》被清廷查封,他逃往嘉兴、芜湖等地。1907年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因自视甚高,企图出任同盟会东京本部干事之职,遭拒绝后心怀怨愤,在其妻何震的劝说下,于1908年入清两江总督端方幕府。辛亥革命后,曾加入“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刘被聘为中国文学门教授。1919年主编《国故》月刊,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这年的11月,因肺病死于北京大学。刘师培短短的一生,其著作繁多,为近代学人所仅有,计有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等,一并收录于1939年由钱玄同编辑的《刘申叔先生遗书》。 刘师培的经学研究,渊源于他的家学传统。他的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世居江苏仪征,都是清代乾嘉汉学传统的知名学者,而且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刘师培自幼受家族文化气氛熏陶,从开蒙起便饱读经书,八岁时便掌握了《周易》的变卦方法。他在《甲辰年自述》诗中不无自负地说:“童蒙学《易》始卦变,爻象昭垂非子虚。”不过,刘师培更多的是“独抱麟经承祖业”,继承了刘氏世代研究《左传》的家学。他在《读左札记》一文中说:“昔先曾祖孟瞻公昌明左氏之学,以左氏古义始于征南,因掇拾贾、服、郑三君之注,疏通证明,作《左传旧注疏证》,上征子骏、叔重之师说,近采顾、惠、焦、洪之遗编,末下己意,以定从违。长编甫具,纂辑未成,伯父恭甫公赓续之,至襄公四年后成绝笔;旁治左氏凡例,亦未成书。予束发受经,思述先业,牵率人事,理董未遑,先成《读左札记》一书,虽采辑未丰,亦考订麟经之一助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述先业”思想的指导,刘师培先后撰述了《左传一地二名考》、《官制异同考》,以及关于南北朝经学形成、汉代与宋代经学的异同、清代经学的得失以及近代经学的发展等一系列经学论著。 作为近代经学史家,刘师培的经学史研究也具有新的特点。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共同冲击下,清王朝日见腐朽,民族矛盾日趋激烈,一些学者从清初顾炎武、全祖望等学者的反满思想中汲取华夷之别的种族观,基于民族主义的立场,从传统经学中阐发排满的理论,唤醒国民自觉的民族意识。1903年至1907年间,刘师培置身革命阵营时,他的经学研究便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在《两汉学术发微论》、《群经大义相通论》、《读左札记》等著述中,发掘经籍中有关“民本”的思想材料,以证明封建君主的不合理,论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必要性。也正因为如此,使本来充溢着政治思想的经学研究,具有更多的学术性质。如他所撰的《经学教科书》,便是以“考究政治典章,有资于读史治文”为目的。 《经学教科书》两册,因为是作为教材而编撰的,所以每册、每课的篇幅基本相近(每册均为三十六课,每课字数约四五百字左右)。第一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 第一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 第一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 从现有的两册《经学教科书》来看,显然是一部未完稿,按刘师培本人在该书序例中的计划,下面至少还应该有五六册的篇幅。就现有的这两册内容来看,刘师培的经学史研究是有特色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