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思想史》译者序
本书作者山口益(1895-1976),京都人,日本著名的佛教学者。大谷大学文学部毕业,后留学法国。1933年开始出任大谷大学教授,其间曾担任该校校长,退休后被聘任为该校的名誉教授。历任日本学术会议会员,1963年曾荣获紫绶褒章。1965年被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山口先生精通梵、藏以及汉文,以深厚的语言学功底研究印度中观、唯识两派论书的原典文献,在国际佛教学研究领域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山口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如《世亲之成业论》、《佛教思想入门》、《西藏语之系统》、《印度文化史》、《中边分别论释疏》、《月称造中论释》、《中观佛教论考》、《世亲唯识的原典解明》、《般若思想史》等等。译者在山口先生众多著作中之所以首先择取《般若思想史》介绍给中文读者,其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般若思想史》的部头虽然不大,但它却是山口先生在深入研究原典文献的基础上旨在揭示印度中观和唯识两派思想之内涵的总结性著作。二是山口先生将此著冠以《般若思想史》的名称,其用意极深,即这是一种从学术的角度试图通过“般若”理念打破中观、唯识 及如来藏思想间壁垒的极其有意义的尝试。三是山口先生《般若思想史》中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就如来藏思想的产生背景做了深入的探讨,并从《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挖掘出“缘起即是 如来藏”的核心思想,换言之,在他看来,《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及的“如来藏”一词指的就是“缘起”,这对于解决近二十多年来国际上围绕“如来藏思想”所发生的种种争端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尽量本着忠实原著的原则,对其中感到有异议或不解的地方,多方查证,可圆满解决者,亦或无法解决者,均在译者注中注明。另外,原著的引文多出自佛典,所以,对原著的引文,尽可能地查阅佛陀教育基金会刊印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但是因为原著中有大量引文出自藏传佛典,译者无法对照原文,另外,原著作者在撰文过程中对一些引文未加注出处,故无法得知其所引自何处。对于无法对照原文的引文,译者只能按照日语原文加以翻译,并以译者注的形式标明。不尽之处,敬请原谅。 另外,原著中有大量表示名称的专有名词,原作者对其中的一些词,给出了其梵文,但多数只是给出其读音,而没有给出梵文,译者均将其还原为梵文。以便读者索查。 原著由十个部分构成,原作者按照一、二、三等的顺序表示,译者为了清楚眉目,以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形式表示。另外,各章中之各小节,原作者或以1、2、3的形式,或以(1)、(2)、(3)等的形式表示,译者均按中文习惯将其统一为(一)、1.(1)等。在 目录中,各小节均有标题,但正文中却没有。译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均将各小标题补上。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之此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以文言体形式撰写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译或表达不当的情况,故恳请诸方专家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修订时及时改正。 2004年3月译者识于广州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