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画说千字文》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启蒙读物之一。相传,梁武帝萧衍从书法家王羲之的碑帖中搨取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常用字来教儿子们认字。后来觉得这些字每字一个纸片,不仅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记住,于是命令大臣周兴嗣把它们编成好记的歌谣。周兴嗣很有文才,不过这个任务也不轻松: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既要编成有韵脚的歌谣,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还不能重复使用。传说中周兴嗣还是很神的,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就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字文》,不过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头发都变白了。
    故事到底是不是真事,今天已无从考察,但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基本功却是事实,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如果熟读、背诵,不仅认识了一千个字,还了解了许多必备的常识、典故。
    此外,由于《千字文》正好一千个字,又不重复,这个特点使之又有了一些其他的实用价值。首先是书法家的青睐,它本身就是从王羲之写过的汉字中提取出来的,后来王羲之的后人书法家智永率先用楷书和草书写了许多《千字文》广为散布,以后的许多书法家也争相效仿。从习书者的角度来看,能得到一卷名家所书《千字文》临摹,可以学到一千个不同汉字的结构、运笔,这一点上是其他内容的字贴无法比拟的。其次是《千字文》有一千个不同的字可以用于大容量编号,这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无法完成的。旧时的巨著如《道藏》、《文渊阁书目》等都用《千字文》编卷目。到近代,陈垣先生任北京图书馆馆长的时候还用《千字文》序号编了敦煌遗书的目录《敦煌石室经卷总目》。陈先生还有一个有趣的生活习惯,每天散步一千步:一边走一边背《千字文》,一个字一步,所以正好走一千步。
    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千字文》的价值和功用要给以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千字文》是一千多年前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近一二百年的变化,中国人的语言文字、社会生活和价值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内容在那个年代是“常识”,到了今天不免有点生僻;《千字文》对古人写的文言文和诗词很有帮助,熟读背诵可以提供不少音律上的感觉,也能由此掌握一些基本的遣词造句手法,但对于现代文写作的意义就小一些了。同时,《千字文》的产生本来就是一个“拼图游戏”的过程,本身也有一些句子是为了字数、韵脚而硬凑的。以上这些都是《千字文》的弱点,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不必认为让孩子读背这一千个字就是让他们对国学、对传统文化有了什么理解和感悟,把《千字文》看成是什么灵丹妙药。而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看到,文中的内容很多并不受时代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关于道德、伦理、为人处事的训诫内容至今还是有益的、正面的。同时,文中的四字韵语有着很强的浓缩、概括的作用,其背后的更多内容在童年未必能全部接受,但很可能成为年龄稍长之后扩展学习的一个导航--“起翦颇牧”或许就是研读军事故事的开始,“罔谈彼短”可能是日后处世的座右铭。这些又都是《千字文》的好处。因此,在孩子能够很快接受一些文字的年龄,用合适的方式把《千字文》传授给他们还是一个不错的、历经过长期考验的好选择,只是不要对这区区一千个字所能起到的作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在古代,《千字文》是幼儿读物,凡读书人信口就可以给孩子讲解,因此过去少有为之注解的人,即便有注也比较随意。然而在今天,一般的家长、教师要做到随口讲解恐怕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一些工作来保证孩子们能更顺畅地接受其内容。
    第一,是文字上的疏通。古今汉语表达有差别的字词必须用最简单的方式加以对照,只是为避免繁琐,我们对一些深层的、属于训诂范畴的问题尽量加以回避,能够顺畅阅读原文即可。
    第二,是介绍典故。文中有些话是对于典故的提炼,我们用简单的话把相应的典故加以还原,但并不把有关故事的原始本末加以详细叙述,既是由于字数上的限制,也是启蒙读物本身只有初步引导的作用,给孩子以后留一个自主阅读、自主探索的空间也是其本旨。
    第三,是扩展故事。文中一些语句比较概念化而又蕴含一定哲理,如果有合适的故事、常识能够发明其理又能增强趣味性的,附在相关段落之后。
    第四,是插图。童年时期的阅读,从生理和心理上说都很难如成人一样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选择图文间隔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劳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今天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形式接触了《千字文》,多年以后,其中如有人在读书或生活中联想到其中的片言只语,或觉似曾相识,或觉若有所悟,或能按图索骥继续探索,或能左右逢源会心一笑,那么此书也就不负使命了。
                                       编者
                                   2007-4-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