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晦黯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倡,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清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闭,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词中的“问何人,女权高倡,若安达克”,这里的“若安达克”,《清末民初文人丛书·吕碧城》(刘纳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和《吕碧城笺注》(李保民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页)、《一抹春痕梦里收——吕碧城诗词评注》(李保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57页)三书均注为:若安,指法国罗兰夫人;达克,指法国女英雄贞德。我认为这三本书中的注释均误。 若安达克,实则是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不规范的译名。贞德(Teanned'Arc,约1412-1431)法国著名的女英雄。但由于当时翻译界水平有限,译名的混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参见拙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修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故贞德在近代的译名很多,较常见的有如安、若安、冉达克、惹安达克、若安达克等。故我认为“若安达克”是贞德一个人的译名,并不是罗兰夫人和贞德两个人的译名。 关于罗兰夫人(1754-1793),由于梁启超等人的介绍,在近代中国的知名度也很高,甚至超过贞德。关于罗兰夫人,虽译名也不统一,通常译为罗兰、罗兰夫人、玛丽或玛丽侬,但从未见有将罗兰夫人译为“若安”的。这里略举一二例。“罗兰、若安梦见之,批茶相与期。”(金一:《女学生入学歌》,《女子世界》第1期,1904年1月)“而红粉峨眉,无论不足比贞德、玛丽侬、韦露、苏菲亚、批茶、娜丁格尔之徒……”(金一:《女界钟》第一节绪论)。“有为若是,何多让焉!罗兰夫人,若安少女……”(《香山女学校学约》,《女子世界》第7期,1904年7月)。从最后一例更可明显看出:罗兰和若安是两人,不是一人,一位是夫人,一位是少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上所谈,虽只是近代中国一个外国女性译名的问题,但却有弄清楚的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