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推动了历史巨轮——读《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加]玛格雷特·麦克米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的结尾部分,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麦克米兰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当年尼克松与毛泽东没有下定决心解冻中美关系,今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或许有人说,无论中美关系如何跌宕起伏,两个大国之间终会建立外交关系。 麦克米兰却意味深长地说:此论肯定正确。但不要忘了,即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算起,美国与古巴的长期对峙也已超过四十年,美国与伊朗的冰封关系也持续了近三十年。 所以,麦克米兰很坚定地指出:尼克松之所以能成行,是因为两国当时都有意愿,而且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还得有人来推动促成。就这件事而言,需要四个人:中国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美国的尼克松和基辛格。 尼克松后来以自己推动访华的破冰之旅为最大的政治遗产,认为此举“改变了世界”。不过,毛泽东在尼克松那句“我改变了世界”之后,幽默地加上了一句“我看是世界改变了他”。 纵观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可能还没有任何一个星期比尼克松访华的那一周更为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走向。 尼克松在其与记者谈话时曾说,要辨识一个领导人伟大与否,“就看他是否能轻松推动历史巨轮。” 衡量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历史人物的功业,无疑也可参照这样的标准。 毛泽东与周恩来,尼克松和基辛格,这两对组合在中美关系的融冰之旅里奇妙地相遇了,由此演绎出震古烁今的历史大剧。 全世界的外交学者至今仍津津乐道发生在1972年的那次华丽的中美关系合奏之旅,特别是发生在访华之旅中很多精巧的细节设计。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次伟大的访问是由政治家巨大的政治勇气促成的,推动历史巨轮的手属于杰出政治家勇敢的心。 试想,如果当年尼克松未能下定决心推动对华关系,也拿不出政治决断力最终签订《上海公报》,他的政治生涯将是何其黯淡无光,即使没有后来的“水门事件”,尼克松也将只是一个沉闷而乏味的普通总统,他下野后肯定没有多少资本去继续充当美国的“国师”。 所以,苛刻的女历史学家麦克米兰也不得不承认:“只有尼克松能前往中国。” 返观当下的中美关系,如果我们回到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的现场,两位杰出历史人物肯定无法估计到,他们开创的中美关系居然能结出如此灿烂的成果。换言之,他们的握手由此培植出了决定人类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前途命运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有人说,当今的中美关系太难、太敏感、太复杂,但试问,特朗普总统面临的压力难道比当年的尼克松还大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