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罗泽南与其弟子首先倡立团练,并使之初具规模,所以郭嵩焘说“曾文正公初募湘军,专依罗泽南、王(罗泽南弟子)”。其次,是罗泽南确立了效仿戚继光之法组军与练军,并独创了“理学治军”的治军方法,从而确立了湘军的基本制度,使湘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这些基本制度最初尚能为曾国藩所继承并遵守,但到罗泽南及其主要的继承者李续宾等相继战死,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成为湘军后期主要将领时,却遭到了曾氏兄弟的破坏。以“挥金如土,杀人如麻”为治军心得的曾国荃靠金钱与杀戮维持士气,这样的军队其战斗力只能维持一时,之后便会迅速腐化,丧失战斗力,湘军攻占南京之后的表现便证明了这一点。再次,是罗泽南及其弟子作为湘军的中坚力量,亲临前线,“每战必先,忠勇冠时”,从而屡战屡胜,以少胜多,取得了对太平军的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而曾国藩却是每每亲临前线必败,数次败后欲羞愤自杀,以至于最后竟然产生了心理阴影,在湘军把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重重围困、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也不敢亲临前线,生怕自己的晦气导致战局的翻盘。最后,也是罗泽南确定了“先收复武昌,然后九江,最后夺取南京”的基本战略,而曾国藩却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只顾自身安危,在罗泽南执行正确的战略方针围攻武昌之时,屡屡发信促其回援南昌,干扰其军事行动,结果导致罗泽南因强行攻城而殒命。但“其后国藩之平太平天国根本战略,即罗氏之议也”,曾国藩最后还是遵照罗泽南生前确定的战略方针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钱基博说“无泽南,无湘军”,绝非夸大之辞。只可惜,罗泽南因为生前地位卑微,初起时不过是一在乡生员,所以正式组建湘军时,不得不借助在籍守制侍郎曾国藩之官位与声望,推其为首,而将自己已经初具规模的事业拱手相让。率军苦战四年后早早殒命,未能享受到后来的胜利果实,最终的官位也不过是一道员,因而声名不显,不能为人所知。 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是曾国藩的同乡。其人乃是集湘军名将、理学大儒、教育巨擘于一身的晚清传奇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于近期隆重推出由其乡人朱金泰历时数年精心编撰的《湘军之父罗泽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