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古人手稿、题字、钤印等,是一件很细致的事。本书作者十分诚恳地说自己知识有限,其中或许有错。我最近见过一本近代名人书写对联的书,印得也很好,那些名人的字和对联的内容也很精彩,但可惜的就是编者认错了好多字。要知道,对联的字都很大,也不会有涂改,尚且还会被认错;那么,稿抄校本上涂涂改改、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书上图章的印文有的是不规则的变体、省体,看错是很难免的。如书中第215页陈鳇(1753-1817)的一枚闲章,书上的释文是“布衣暖菜根香喜书滋味长”,我认为“喜”字为误认,当是“诗”字的变体。宋元之际诗人、画家郑思肖写过一首《隐居谣》就说:“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据我所知,与陈鳇同时的杭州藏书家何梦华(1766—1829)也有刻有这样文字的一枚闲章,鲁迅先生1912年在江南图书馆看书时就在钱塘丁氏藏书上看到过。那么,到底是两人不约而同地都刻了这样的章,还是其买是一枚?如果是同一枚,那到底是陈鳣的呢,还是何梦华的,甚至是丁氏的呢?希望作者查考一番,赐教于我。 顺便再提到,本书中有关藏书家徐乃昌的卒年是错的。虽然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写到徐氏的辞典和书上都说是1936年,实际却提早了七年!这个问题,前些时的《文献》杂志上还有人考证过的。作为一部严谨的文献学专著,希望以后再版时更正一下。 前人有诗云:“菜根味好书无价,菊把香寒酒有情。”我就借来作为拙文的题目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