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触木而孕当然是不可能的。先民不知道性行为与受孕之间的联系,所以往往把怀孕的原因归结为妊娠现象发生以前与外部事物的某一次异常接触,例如吞食了什么东西,或遇上什么在他们看起来是奇怪的事情,等等。所谓触沉木而受孕的传说,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但这段记载里讲到的十兄弟与十姊妹的结合,正是原始社会族外群婚习俗的反映。 三、一夜夫妻百日恩 时光不断地流逝,族外群婚在日臻完善之际,又催生出一朵光灿夺目的人类婚姻形态的新卉:对偶婚。 对偶婚的基本特征是分属不同氏族的成对男女,在一定时间内实行配偶同居,从而初步排除了伙婚形态下“共妻”或“共夫”的混杂的性伙伴关系。由于它的产生时代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所以早期的对偶同居实现方式依然是男从女居,即对偶中的男方去走访女方所在的氏族并与之同居,所生孩子的姓也随从母亲。 早期对偶婚的实行方式以走访婚为主要类型,就是一个男子喜欢上他的对象后,便去女方所在的氏族与之同居。因为彼此关系仅靠两性相吸、两情相悦维系而无共同财产,所以男方除性生活之外,仍在母家参加集体劳动。这种婚俗,直到近世仍旧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比如,生活在云南宁蒗泸沽湖一带的摩梭人,也以走访婚的方式实行两性偶居。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传统,家庭财产也按母系继承。摩梭人称走访婚为“肖波”婚,肖波即情侣之意。成年男女结成肖波后,男方就可以在晚上去女方家访宿,翌晨便回到母家。此后,他们可以继续偶居,也可以彼此另找肖波,只要双方愿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据老人说,肖波的情事都由女神干木主宰,女神也有自己的肖波。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夜夫妻百日恩”,意即男女之间一旦发生性爱关系,就有了长久相好的感情基础,这也正是走访婚类型的发展趋向。随着历史环境的不断改变和人类情感的愈益细腻,男女偶居的形式也逐渐挣脱了夜合晨离的限制,即男方在女方家居留的时间不断延长,最终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从妻居。所以,后期对偶婚形态下的婚姻类型就是以丈夫长住岳母家为主了,后世的招赘婚(俗称“上门女婿”)正是这种远古婚俗的遗留和延续。 四、白头偕老的历史走向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国的先人终于完成了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演变。随着父权制的确立,一夫一妻式的个体婚从对偶婚制中应运而生。 个体婚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考古工作者在郑州荥阳青台属仰韶文化遗址、陕西华阴横阵村等地龙山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属齐家文化遗址等处,都发现了成对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此外,在这些墓址附近的生活区内,大多能发现与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居住要求相适应的单间或套间房屋遗址。连同合葬墓一起,它们用无声的语言默默地叙述着发生在父系氏族时代的一场婚姻改革。这一对对长卧在地宫中的男女,也许正是我国第一批实现了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恩爱夫妇。 在个体婚从出现、形成到日趋完善的进程中,其实行方式先后有服役婚、掠夺婚、买卖婚和聘娶婚等不同类型。 服役婚,或称“服务婚”、“考验婚”,是一种萌生于配偶家庭组织方式转型时期的婚俗。在对偶婚后期,家庭的组织形式都是男嫁女娶,即丈夫嫁到妻子家里并参加女家的劳动。到了个体婚成立的父权制时期,要求妻子嫁到丈夫家并参加男家的劳动。这样,女家就从增加一个劳动力变成了减少一个劳动力。为弥补这种一进一出的损失,女家便要求未来的女婿先上门来从事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以此为代价换取他把女儿娶回本族,建立个体婚的家庭。对女方而言,这种服役还具有借此机会考察女婿的意味,看看他是否值得信赖,有没有成家立业的能力。 古史传说描绘了古代服役婚的情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古代贤君舜要娶帝尧的女儿娥皇为妻,先要到女家服役,在历山下耕田,去雷泽打渔,在河滨制陶器,还要从事“作什器”等各种杂务,一举一动都受到尧的子女的监督。服役期满后,尧不仅让他娶回了娥皇,还让他把娥皇的妹妹女英作为其“次妻”一起带走。这种做法,正符合从对偶婚向个体婚过渡时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