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尔冬强,用影像抚慰古镇情结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钱江晚报 尚新婉 参加讨论
    历经整整一年的策划编排,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完成的《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个茶客》,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沪出版。
    为完成本书,由尔冬强牵头的工作团队在八个月的时间里采访了150位朱家角民众,涉及360行的许多方面,本书最终定稿选择了120个人的口述故事,其中大部分内容予以保留。尔冬强本人为其中百余位被访者拍摄了人物肖像。一些历史藏品除署名外,均来自尔冬强私人博物馆的馆藏。
    尔冬强为这本书不仅付出心血,还专门开了一间茶楼,选址朱家角北大街,在氤氲着沧桑历史的老屋里,与茶客品茗长谈。这些茶客,有米老板、杀牛作、油漆匠、卖油徒、柴主人、茶楼老板、煤球行老板、饭店学徒、浴室擦背,还有中医世家……或商或工或医,来自各行各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都是平民百姓,对朱家角有一肚子掌故。有些行业,已经逐渐消失,如杀牛作、卖油徒、浴室擦背,关于这些行业的口述历史资料弥足珍贵。访谈记录原汁原味,生动有趣。
    为什么是朱家角?为什么是108位茶客?为什么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一切的原因在尔冬强那里都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有爱。
    “我第一次随父亲到朱家角郊游是1965年的秋天,那一年我六岁。父亲说:‘你马上要读书了,应该让你多看一些东西。’”对于一个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朱家角的一切都是新奇、好玩的:宽阔的漕港河,往来如织的船舶,好像有着运不完的货物,高耸的放生桥,赶集的乡脚,行色匆匆,脸上带着知足和安详。悠长的北大街,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林林总总的货物引人驻足,诱人的糕饼又让你垂涎欲滴,一路逛去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临水的河滩边,有张网捕鱼的渔夫,有淘米洗衣裳的阿婆;喧闹的茶馆里,坐着“茄山河”(聊天)的茶客;还有那城隍庙里飘荡的香火、娘娘庙里清晰的晚钟……
    正是那一次的朱家角之行,父亲为尔冬强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此后每逢暑假、寒假,他与几个最亲密的同学最喜欢去郊游的地方就是朱家角。
    1980年,尔冬强开始做自由撰稿,为港台地区和欧美一些杂志工作,在中国广阔的农村拍摄了大量有关中国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区域文化的题材,出版了《中国民间艺术》、《贵州傩戏面具》、《中国泥塑》、《中国彩绘》、《中国镌雕》等近10本反映中国民间文化的大型画册。“我之所以长时间流连于中国乡村、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踪影里,我想是父母给我的家庭教育和儿时江南水乡给予我的文化记忆有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尔冬强在上海画报社当记者和编辑,有机会和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合作拍摄大型画册《江南古镇》,“当时我开着新买的吉普车深入走访和拍摄了江南50余个古镇。能重温儿时的美好感觉,那是我最快乐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工作是在江苏和浙江等一些未经开发的古镇里展开的,上海的一批古镇如朱家角、七宝、泗泾、南翔等并不在我们所列的工作名单中,因此错过了系统普查和记录当时上海地区古镇生活的机会,为此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可我当时还乐观地认为不久以后总能抽空补上这些工作。”
    这一个“猛子”扎下去,竟用了他20年的时间,因为不仅是上海、整个中国都处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发展中,从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到长江沿岸的港口城市,尔冬强一路拍摄记录的速度根本赶不上拆房子的速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