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叙史与咏怀——台静农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上)(3)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何寄澎 参加讨论
    常见的中国文学史,多自周代述起,间有及于殷商者,也寥寥数语,看不出观点。台先生特立《殷商时代文学的片断》一节,综合各种史料、出土文物,推殷代社会已由畜牧经济进而为农业经济;其风俗,信鬼神、重巫卜、好美术、喜饮酒,其想象力之丰富,远非后来号称文化灿烂的周代所能及。故文学作品虽于甲骨中未见,但以为当殷末周初之时,能有如《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记箕子《麦秀歌》及《伯夷列传》所记《采薇歌》等之歌诗,应该是可信的。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前人固已多所考订,但台先生有更“明确”的意见。他认为《汉书·礼乐志》所谓“雅颂相错”,是指声律错杂而言,因此会出现本来是雅歌,奏出来的却是郑声,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正是这个意思。《论语·八佾篇》所载:“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既然是向鲁太师提供意见的口气,所以孔子对于三百篇的贡献,是乐的方面而不是诗的本身;所以孔子自己也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台先生再一次展现了他会通资料、活用资料的能力。
    对于屈原一派风格的渊源,台先生特别列《说苑》之《至公》、《正谏》、《善说》等篇,《新序·节士》,《论语·微子》,《孟子·离娄》以及《左传·哀公十三年》共七篇楚人歌证之,并详引《善说·越人歌》为例,其越语译为楚说则为:“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又引《列女传》卷二《柳下惠妻》之诔文,注明此诔语法与屈原《橘颂》同。凡此种种说法均极精要,亦正为台先生《文学史方法论》所谓自形式、句法考察文学传承之例也。
    (二)两汉
    台先生这种对“探本寻源”的重视,又表现在他对赋的讨论上。他首先辨正“赋”的字义既假借为“敷”,又假借为“诵”;而《左传》中之赋诗,即诵诗之意;《汉书·艺文志》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可见此一定义不始于班固;继引《周礼·大司乐·注》:“以声节之谓诵”,认为诵是声音有顿挫,“诵其言谓之诗”(《汉书·艺文志》),可见赋亦属于诗的范围,故班固又云:“赋者,古诗之流也。”至于《周礼·大师·郑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政教善恶”只是说明赋这种文体的做法,赋的“本质”还是“诵”的。台先生最后为赋下一界说:赋的文体是朗诵的,赋的内容是铺陈政教善恶的。
    辨义之后,台先生继续阐述赋的产生过程,复综汇《周礼》、《国语》、《荀子》、《史记》等记载、注疏,考订赋的初型是古代残废贱民的一种技艺,其在宫廷中,也仅如倡优侏儒一流,提供皇帝娱乐而已。后由民间口诵形式影响文人模拟,变成后世所谓“赋”,而其最早作品,即《荀子》之《成相篇》及《赋篇》。
    对于汉赋的发展变化,台先生还有一段极精采的话: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扬雄自忏的话。我们很可以拿这话来划分贾谊及其后来的作家不同的作风。要表现自己、反映时代,这便是从屈原到贾谊一派的特色,也就是诗人的精神。要铺采摛文,导谀皇帝,不问内容如何,但承人主之喜悦,这便(是)“辞人”的“热衷”。贾谊以后就是这一派“辞人”盛行的时代。
    台先生拈出“诗人的精神”、“辞人的热衷”,真是锐利深刻之见。这不仅鲜明地判别了汉赋的两类,让我们明白“辞”、“赋”毕竟不同;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学传统中自有“诗人”一类———而这“诗人”精神,又不仅于诗的传统中可见,即在文的传统、小说的传统中亦可见。而台先生亦因此乃能于汉代散文论述中,除一般常见之“诸子系统”、“史传系统”外,另立“文士文”一系统,以邹阳、枚乘、严忌、司马相如为变诸子系统,失去思想内容之代表;以蔡邕碑传文为变史传系统,失去了历史真实性之代表。并云,自此之后愈演愈烈,终造成极端的形式美。
    (三)魏晋
    述魏晋文学史,台先生较特殊的是,以甚多的篇幅条析其时代思潮,依序论述:由重刑名而产生的新风格(前已述及)、由校练名理到老庄玄学、嵇阮放诞及其影响、玄风与清谈等,隐然暗示不知玄学、佛学、政治,则无以知魏晋文学。其次,对魏晋文士,依相关评论,列举重要人物,详加考论,不偏废任何一家,亦不侧重任何文体。如其论阮瑀,引其《七哀诗》:“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已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身尽气力索,精魂靡所能。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而有如下动人的剖析:
    以悲观的想象,写出人生的虚幻,既朴质而又真切,这在建安作品中是别出一格的;富贵无常、人生虚幻,本是建安诗人共同的感慨,然从无如此涉想的。人们能想到“身体如土灰”的时候,一定会感到生命之可爱、现实之可贵;相反的,人们能了解人间世的富贵与贫贱者最后都得归于同一的命运,也可以不必执着于现实了。后来陶渊明自挽诗,与阮瑀此篇,不能说无相当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