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叙史与咏怀——台静农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上)(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古籍新书报 何寄澎 参加讨论
    值得附带一提的是,台先生虽然不满中国原有文学方法论体制,讲作法,太偏重形式;却在其《文学史方法论》中仍专立《形式的研究》一讲,除“体制”外,更标“意境”“词藻”二项。其谓“体制之所以形成,是由内容决定的”,而“内容便是作家的思想;而思想的形成有两个原动力:(一)作家所属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二)作家所属的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于作家的生活环境”。显然,在这里台先生已跃出了一般人对“形式”的肤浅认知,深刻锐利地穿透至“形式”背后所牵系的丰富意义,所以他能指出中国文学史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作家每喜摹前人体制……进而亦可知作家所受之影响。”复能体察“体制”之摹,或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故须以“意境”为准,辨之、求之。而意境摹拟之作,往往虽类属拟古,“实则抒写个人之忧愤”。吾人藉此方法以窥作者渊源,诗、文皆所同然。至于重视“词藻”,则因离开词藻则不能成文章,而各作家均有其特殊之词藻,吾人亦可从而鉴别某属某,某非属某,而渊源传承亦因此可求。除此而外,台先生复谆谆提示当注意作品之题目、作品之内在思想、内在情绪以及文字表现法、句法等。大体而言,其要旨不仅在“文学”的研究,亦仍侧重于流别之体会与掌握也。
    三、方法论的实践与阐发
    台先生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文学史方法论既略如上述,其整部中国文学史书稿,亦处处展现为方法论的实践,同时也是方法论更具体详实的阐发。举例言之,台先生述汉代文学发展,首重汉封建制与帝王倡导二因素之影响,其引马端临云:
    西汉之封建,其初也,则剿灭异代所建,而以畀其功臣;继而剿灭异姓诸侯,而以畀其同宗;又继而剿灭疏属刘氏王,而以畀其子孙;盖检制益密,猜防益深矣。
    景、武而后,令诸侯王不得治民补吏;于是诸侯虽有君国子民之名,不过食其邑入而已,土地甲兵不可得而擅矣。……盖罢侯置守,虽始于秦,然诸侯王不得治民补吏,则始于西都景、武之时。盖自是封建之名存,而封建之实尽废矣。
    可知汉代之封建与古代封建不同,一为土地集中于中央,无所谓王国的国土,因此可见汉代帝国之庞大。有汉一代文学既皆孕育于此种庞大官僚主义之封建社会,则系别虽不一,而率与其社会相照映:赋之弘丽如画卷,文之缘饰以儒术,莫非符应。至于帝王倡导之影响,台先生以为竟使“汉代文学走上形式路上发展”,“其理由非常单纯,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封建主的统治下,社会文化既被统一,人民思想便被胶固,即有天才的作者,也挣脱不了封建主羁绊,于是文学作品只得走向形式的道路——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只有死拽着打转”。
    再如述曹魏文学,台先生认为曹操的政治特色是“刑名”。面对纷乱的局面,曹操必须用这种严肃的态度来巩固他的政权,而这种态度影响到文学的,便是“清峻”的风格。所谓“清峻”即“简约严明”之意。其次,鉴于党锢之祸以后,清流之士,人所共仰,骨气愈强,衍为固执,而固执不可用以治国平天下,曹操乃倡“通侻”,“通侻”即“随便”之意——这在文学上的影响,便产生了自由书写的风格。及至曹丕,承两汉词藻遗风,在“清峻”“通侻”之下又加以“华丽”;而丕又主张文要行气,所谓气者,便是“气象壮大”之意。故总观魏代作风,不外清峻、通侻、华丽、壮大,直至两晋,亦不过如此。
    二例共同见证台先生是如何从政治、社会等时代背景的因素深深切入,一眼觑尽事情的真相,掌握文学变化与形成的关键,言简意赅,针针见血。整部书稿,精彩之论亦因之俯拾皆是。为使学者更有感知、体会,以下爰依书稿结构、顺序,再略作拾掇说明。
    (一)先秦
    台先生论中国文学的起源,首先提示要放在与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性去看,所以不能抛开跳舞与音乐。而后随即引《檀弓》云:“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以及《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并且说道:“足见我们的古代学者是了解原始的歌与舞蹈、音乐相互之关系的。所以有韵律的姿势便是跳舞的起源,有韵律的声调便是音乐的起源,有韵律的语言便是诗歌的起源。”台先生的这种论点并非他独有,乃是读文学的人所共知,但教人赞叹的是,没有人讲得这么“简要明白”。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台先生接下来综引《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三人摇牛尾投足”、《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山海经》“大乐之野,夏启于此舞九伐……”、《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歌、或泣”、《乐记》“舞莫重于武宿夜”等记载,以及《文心雕龙·明诗》、孔颖达《毛诗正义》、《礼记·曲礼》、各地“杵歌”等材料,详加分析、解说,一一强调感情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原动力,而乐舞讴歌之产生,莫不与其民族生活有直接关系。其搜罗材料之广、会通之深,在在见证台先生用功之勤笃、用心之恳切,这对后起的我们而言,无疑是应积极学习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