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夏伯嘉:历史确定性的毕生寻觅(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中华读书报 朱孝远 参加讨论
    夏伯嘉很看重史料。当年他写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德国北部一个城市的宗教、政治的历史,即明斯特城的再洗礼王国。他后来写道:“自路德挺身而出,抨击罗马教皇的权威,异议天主教义与行略,欧洲就分成了新旧两派。而新教革新中,又有其他比路德更激烈的宗教改革者。有些人从宗教改革到社会革命,德国农民战争与再洗礼教王国皆是那个时代社会大动荡的现象,结果都遭到镇压。明斯特的再洗礼教王国的小天堂(1534-1535)就在新旧两派的共同夹击下被歼灭的。”夏伯嘉要研究的正是这个宗教革命的后果与其在社会、文化上的意义。为了研究这个题目,夏伯嘉去了明斯特,在市档案馆奋战了十个月,找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房产税收表、教区领洗表、新市民登记表、民刑档案资料、市政府会议记录、官方文书等。他还发现了一篇未被前人注意的短文献,记载的是1535年再洗礼教派被歼灭后新市政府选举人的名单。夏伯嘉抄录了大量文件,收集了几种名单,包括市政人员、手工匠工会会员、耶稣会的支持者等。他对这些人的背景进行分析,进而从社会史的角度解释了再洗礼教失败后80年间明斯特的政治、宗教冲突。艰苦的工作反而让夏伯嘉感到很充实,“倒是档案馆闭门后才感到孤独”。在明斯特,他领略了德国人的苦干精神,自己也在寂寞的苦干中完成了博士论文。十年后,他以教授的身份再返明斯特城,在市政堂第一次用德文发表了演说,受到当地人们的表扬。由学生变成了教授,旧地重游,夏伯嘉不胜感怀。
    夏伯嘉后来研究中西交流史,研究利玛窦,完成了让整个学术界非常吃惊的重大转身。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为了寻找文化归属感中的确定性。2000年,夏伯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十年前我刚到纽约大学接任时,接到香港家里的电话:父亲逝世了。离家几千里,在海外辗转十八年,未能在他的身边侍候,我心情很悲痛。慢慢地,不自觉地,我的心思回到中国文化与历史。有好几年的时光我想研究明清欧洲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史。父亲的去世使我下定了决心。自1992年开始,我的研究旅途转向归路。想来这个新动向有两个原因。我小时候家里经常去澳门度假。那时代的澳门,除了一间赌场外,很清静,生活节奏比香港的紧张匆忙轻松得多。葡萄牙式的教堂与建筑物令人怀古思旧。葡萄牙语与民族的习俗又与英国截然不同。很早我就对这个中西交通史的另一个模式深感到兴趣。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大概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反省。一个中国人远洋学习西方文化,海外十数载不归留在异邦,不是与西方天主教传教士远洋赴华、一生居留在东方有点相像吗?……离开家乡,永别亲朋,身逝异邦,这样不近人情的行为,不正是利玛窦称自己为‘畸人’的原因吗?正是在自己思亲情重之际,选上的新的思考问题。”
    在夏伯嘉笔下,利玛窦是个很特殊的人物。夏伯嘉告诉我们: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出生在马切拉塔,在一个因新教改革而支离破碎的年代。他离开了与罗马教会的敌人——异教徒和异端者——无休止的斗争的欧洲,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度过了28个春秋,是首位在中国获得宫廷葬礼殊荣的平民外国人。在中国,凭着其智慧、魅力和坚持,成功地进入中华文明的核心层面,而这种文明向来排斥几乎所有的外来之客。他的足迹遍布罗马、葡萄牙、澳门、肇庆、南昌、南京和北京,热衷于吸收中国文化,并且把西方的科学、文化、宗教传播到了中国。他在中国被誉为一位德高、正直、博学的非凡之人。最后被安葬于北京西门之外。
    然而,在文化的归属感方面,利玛窦又是怎样的呢?他是欧洲人,意大利人,中国人,抑或是“畸人”?当然,利玛窦会讲汉文,深谙儒学,很尊重中国的民风、民俗,常年还穿着中国的服饰与中国高官们斡旋,甚至还成功地探索了中国大院的内部构造。但是,这些能说明什么?是在说他因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了中国人,或者已经不完全是一位西方人了吗?那也不是。利玛窦信的是天主教,他见到中国的事情,也每每会与意大利比较。1587年南昌的地方志记载拥有76705户167098人口,利玛窦就想到,这是肇庆的四倍,是“佛罗伦萨的两倍”。夏伯嘉又发现了利玛窦独有的稀有品质,他能够超越文化差异去寻找文化的共通之处,这使他很容易与中国人相处。夏伯嘉指出:“利玛窦也奉承了中国人,因为人与人之间,以及文化之间的友谊都包括了‘我’与镜中的另一个自我,虽是两个身体,确是同一个头脑。在儒学经典《中庸》里,友谊被定义为五个基本的人类关系的一种,其他的关系为君臣、父子、兄弟和夫妻。这与利玛窦对西方友谊的描述类似。”实际上,儒学的一些格言,常常被利玛窦用作工具,藉此奠定他与中国杰出的儒家学者间的友谊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