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选自2018年4月出版的新书《深度对话茅奖作家》。这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31位茅奖获得者的访谈录。从对首届茅奖获得者之一的李国文的访谈,到对第九届茅奖获得者格非、王蒙、金宇澄、李佩甫、苏童等作家,包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茅奖作家莫言的访谈均收录书中。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历届茅奖评委的访谈,以人为本,将茅奖作为切入点,从评奖与得奖两个角度透析中国文人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呈现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问:您如何评价所参与的两届茅奖的评选? 胡 平:重要的不是我的评价,而是公众和文学界的评价,以及将来历史的评价。奖评出来了,就不能变了,评价权就在社会了,我们在等待社会的评价。当然,社会的反映不会是一致的,一致就不真实了。我们有过舆论一致的时代,其实是什么话都不敢说的时代,现在的时代要好得多。不一致的反映中会看出大致和基本的评价。我经历过几次茅奖评奖,自己感到,这是进步最大的一次评奖,其结果是使我满意的,是我们期待的结果。 问:第八届评选中有无争议较大或票数浮动较大的作品? 胡 平:几乎对每部作品都存在争议,因为人们的艺术眼光总会有差异,同时,每部作品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有票数较高的作品,说明共识度较高,它们便获了奖或进入提名作品行列。票数出现浮动、甚至是较大程度的浮动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把几轮投票情况看成“过山车”,不断有后来居上的,也有先来居下的。这里面有些缘故,譬如,有的作品,拿进八十部的标准衡量,大家都同意;到进四十部时,就有意见分歧了。尤其到了在十强作品里考虑谁进五强时,变化会更大。其实,能进十强的作品,即使一下子票数掉下来,也是很有实力的。 问:从获奖作品看,第八届茅奖有何特点? 胡 平:评选时,主要考虑优中选优,选出来后再看特点。特点我现在还总结不好,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最著名作家的作品多,它们过去参评茅奖,往往失之交臂,此届终有斩获;二是,获奖作品大都立意高远,耐琢磨,可以说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道道”来,看出著名作家高于普通作家的功力;三是,在叙事技巧上颇为圆熟,体现了长篇小说艺术探索上的进展。这种叙述技巧具有一定专业性,值得写论文分析,而论文不会是所有人愿意去细读的。 问:历届茅奖对重大题材格外偏爱,对于女作家在上轮评选中的出局,您怎么看?是否说明女作家在把握这方面题材上稍显薄弱? 胡 平:中国文学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历届茅奖对所谓“重大题材”确有兴趣,以此形成部分茅奖获奖作品的厚重感。我觉得,这种厚重感中,社会性和历史性内容往往不可或缺,人的命运感不可或缺,如《你在高原》所表现出的。这也要求作者对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命运有较深切的体验。为什么五个获奖作家中有四个是50年代出生,一个是60年代出生?不仅因为他们创作经历丰厚,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承受过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因而对世界和人生有过大彻大悟。他们的确有值得青年作家羡慕的生活积累。青年作家不必急,如果他们愿意深入农村、深入底层、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及其历史,作品一样会厚重。 中国的青年作家许多善写都市,这一点老作家往往不如。今天的小说读者主要是青年,所以青年作家的作品销量较大。但纯都市题材为什么不容易获得厚重感呢?因为都市太复杂,不容易看透,也就不容易写出重量。都市的背景和根是乡村,一个有出息的中国作家,一定要了解整个中国,才能成为大作家。都市题材也能出大作品,在以后的茅奖中一定会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当下的中短篇小说很发达,其中女作家的势力占据半边天不止,因为中短篇小说上更容易发挥女作家感性的优势。或许,许多女作家对社会和历史不及男作家那么关注,理性也不及男作家那么强,所以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不占优势。这只是一般而言,不是也有凌力、王安忆、霍达、张洁、王旭烽、迟子建等人获茅奖吗?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