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温方伊:我希望《蒋公的面子》过时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现代快报 newdu 参加讨论

    
    早早成名的经历,也给温方伊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温方伊,90后编剧,大三时的习作《蒋公的面子》,让她声名鹊起。这部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时首演的校园话剧,到今天共演出315场,票房超千万,堪称“神剧”。
    南大116周年校庆之际,现代快报记者和温方伊有了一次对谈。凭借着过人的才情,温方伊成为这个奇迹的创造者,而她身上所传承着的南大戏剧血统也成为她心灵的指引。
    1
    创作《蒋公的面子》时,温方伊还是南大戏剧影视系大三的学生。剧本讲述了1943年蒋介石任中央大学校长时,邀请三位中文系教授吃年夜饭的故事,是南大文学院戏剧影视系主任吕效平布置给她的学年论文。
    厚重的历史,年轻的编剧,两者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却最终创造了校园话剧的奇迹。2012年5月校园首演,反响强烈,校内连续演出30余场后,于2012年12月启动社会公演,2013年开始全国巡演,2013年底还曾在美国演出。“《蒋公的面子》从2012年开始演到今天,演了315场。最近一次是在宁波演出。”温方伊说。
    今天回顾这个剧本,温方伊更多的是看到里面不大成熟、青涩的部分,但她也露出了少女的天真表情,说道:“经常会觉得,哇,当时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台词来。”
    温方伊尝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我对于《蒋公的面子》的成功,是没有任何预料的,一下子把我吓坏了,处于这种蒙的吓坏的状态,就觉得还是以前的生活方式比较安全。”不过,这种蒙并没有让她“飘”,除了对频繁曝光稍有不适之外,她的定力十足。一年多之后,关于话剧的话题渐渐降温,温方伊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
    比别人幸运的是,当她的同学们本科毕业时为人生选择而纠结时,她被保送读研究生,两年前又考上博士,“《蒋公的面子》,给了我一个信心——我将来可以走戏剧这条路。”
    当然,压力也随之而来。“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期待你能写出更好的作品”,面对大家的期许,温方伊坦言,早成名带给她的压力要比动力更大。她说,中间也创作过不止一个作品,但她自己知道并不好。她沉下心来一心向学,这几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学术的状态。
    2
    细究《蒋公的面子》的成功,除了偶然之外,在这个90后小妮子身上,也蕴藏着必然性。
    出生在高知家庭的温方伊,受家庭影响,非常喜欢阅读。“我母亲总是手边会有书的人,我爸虽然是工科毕业的,但是觉得家里一定要有比较多的藏书。经常会搜一些图书排行榜,把国内外的书搜罗到家里来,在家里弄了一个小的图书馆。他用表格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统计,每本书放在哪儿,搞得跟图书馆系统一样。”家中的书房有一面墙的书柜,温方伊经常会打开来翻一翻。小时候读小人书、世界名著连环画、民间故事连环画系列,大了以后读原著,四大名著里最喜欢《红楼梦》、《水浒传》。
    厚积薄发,在南师附中读高三时,遇上了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系自主招生。温方伊说,当时原本只想老老实实地进一个大学,报考中文系或者历史系,突然有一天,学校召开家长会,温方伊的爸爸拿着一张单子说,南大开始招这个专业的学生了。“这是一个进南大的好机会,虽然我父母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但还是决定去考一考,结果自主招生就考进去了。”当时,温方伊的专业知识成绩并不好,但是文学常识和面试的分数非常高。是靠着大量的阅读积淀,温方伊进了南大。
    大一的剧场实践课,让她喜欢上了戏剧,她坚决地说,将来不拍片子,因为在剧场里面会更舒服一些。到了大二,开始学舞台剧写作,她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写剧本。正因为课上的作业完成得好,吕效平后来才让她写《蒋公的面子》。
    也是因为曾经读过那么多的书,温方伊写出了那么多台词。“它毕竟是一个文人戏剧,里面要有大量掉书袋的内容,大量与文人相关的内容,很多是要通过阅读来获得的。”温方伊查阅了大量的校史资料、民国教授的传记,还有当时创作的讲知识分子的剧本。“对创作来说,细节越多越好。我要寻找大量历史细节,看能不能用在本子里。在文艺作品中,历史感是通过历史细节的铺陈来营造出来的。《蒋公的面子》里用很多的历史细节、历史事件的描述,把大家带入到那个情境之中。”
    董健教授评价温方伊写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东西,写出了大学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这非常难得。
    3
    话剧成功之后,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是南大创造了这一话剧界的奇迹?
    南京大学文学院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院系,而戏剧学研究也一直在国内学术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南大学生的话剧,在戏剧观念上一直比较现代和超前,重思想内涵,撞击灵魂深处。在《蒋公的面子》火爆之前,话剧《罗密欧,还是奥塞罗》和《〈人民公敌〉事件》也颇有影响力。
    南京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丁帆和南京大学文学院现任院长徐兴无教授分别在《蒋公的面子》出版时写过序言,解析过这种南大独有的传承。丁帆说:“上世纪的1979年,身为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引进了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先生,并委以系主任,也培养了国内著名的剧作家,但是南大自己成立实验剧场自编自演的夙愿从陈白尘开始,历经几代学人,在吕效平手中得以实现……我们应该为南大文学院培养出像温方伊这样有思想的剧作者而自豪,因为她传承着南大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那一脉的血统。”
    徐兴无认为:“这出戏的诞生,来自一个在南京大学完成学业并留聘任教三十多年的资深教师和一个三年级本科生的科学实践……戏剧创作更多地凭借作者的才华,这是这出戏的‘因’;但历史与传统对她心灵的引导,不能不说是这出戏的‘缘’。”
    《蒋公的面子》还会经久不衰吗?温方伊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这个戏一直在演,在南京基本上每个月有两场驻场演出,而且票卖得非常好,这让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在南京这样一个地方,已经演了这么多年。但总有一天会过时,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这个戏能过时。当大家不觉得这个戏里讲的是新鲜事的时候,这个戏也就过时了。旧的剧本就应该过时啊。”
    目前,在读博之余,温方伊参与了金宇澄小说《繁花》同名舞台剧的改编,在修改了几十稿之后,剧本得到了金宇澄的认可。《繁花》第一季今年年初在上海演出了几场,后面还会去北京和杭州演出,目前在规划第二季。
    这样的温方伊,不疾不徐,未来可期。
    对话
    我一辈子不会离开文学
    读品:对于作品的走红和你的成名,你表现出的始终都是一种淡定和冷静,这是一种自我约束吗?
    温方伊:可能还是和性格有关,我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如果我的一个作品争议特别大,也没有获得巨大成功的话,也许我会更多地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但这个作品已经是这种影响力了,我更多的还是一种反思。
    读品: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温方伊:读博士相对会比较自由,但压力还是挺大的。现在是做学术的状态,去图书馆看看书,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回来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偶尔也看看剧,玩玩游戏,跟大家没有太大的区别,回到很日常的状态。
    读品:南京大学戏剧系有90多年的历史,给了你的创作哪些养分?
    温方伊:主要是自由的精神吧。戏剧创作的技巧其实不复杂,有很多教材可以教,可戏剧不是只有技巧。以《蒋公的面子》为例,虽然是校庆题材,但创作时老师没有给我什么限制。
    读品:听说在创作《蒋公的面子》之前,你去采访董健老师。
    温方伊:董老师非常和蔼、坦诚。可我还是紧张得一口茶也没喝。到告别时,董老师关心地问:“你茶没喝呀?”我立即拿起杯子一口气吞了大半杯,险些呛出来。出门后,自己都觉得好笑。如今除了董老师讲的那些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董老师的夫人佝偻着背在书房里整理满架满桌满地的书的情景了。
    读品:请介绍一下今年校庆将举办的“传统·青年·未来——南大校友戏剧创作研讨会”,有什么新话剧会上演吗?
    温方伊:这次邀请了何冀平老师前来与吕效平老师、我三人对谈“戏剧的传统与未来”。几个专题研讨有《陈白尘与南大戏剧教育》《青年编剧与戏剧的未来》。南大几位青年编剧的作品《国际饭庄》《杂音》《米奇去哪里》也在校庆期间上演。我参演了朱宜的《杂音》。
    读品:当下的信息时代,你对文学持一种什么态度?
    温方伊:文学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食粮与血肉,它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待人接物,它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文明与走向。我并不认为在信息时代文学就会退场,大家看看现在网络文学如何发达就知道了。当文学通过这种方式下移,让更多的人去阅读,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坏事。我的生活中也许可以没有戏剧,如果我没有读这个专业的话,我可能一生中都不会有戏剧,但我这一辈子是不可能离开文学的。
    读品:如果请你给读者们推荐书,你会推荐哪一本?
    温方伊:我想推荐一个作者,叫陈平原,他做近现代史研究,出了一个系列的书,他的研究比较原景,他对当时人和事件的描述很谨慎。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让人相信的作品。(王凡/文 牛华新/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