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现在再来看看“表”中右边一组数据,它反映出《三版》对《二版》“旧词语”的沿革情况。沿革表现为四种情况: 1,“沿用”类,《三版》在释义中沿用了《二版》“旧时”判断的词语有512例,占总数的54.2%。如:哀启、案目、暗码、八字、拜拜、班房、扳指、办差、包身工、保甲、保结、镖客、财东、侧室、查照、差役、吃教、大儒、递解、坊本、关防、号房、鸡毛店、花押、加委等。“沿用”比例较高的有“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类、“时辰”类、“行政司法”类、“教育学校”类。 2,“删除”类,即《二版》的旧词语不再被《三版》收录,删除了的有87例,占9.2%。如:拜匣、兵操、捕快、代拆代行、单丁、当轴、丁口册、东洋车、府库、干薪、更夫、红枪会、虎伏、贱人、接衫、接线生、流通券、内掌柜的、囚牢、冗官、时宪书、侍应生、喜娘、支差、拙荆、制艺等。“删除”类是“旧词语”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过于“旧”而最终退出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实际使用范围。被删率较高的有“教育学校”“时辰”“金融商业经济”类。被删率较低的有“婚姻嫁娶”、“礼俗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类,表明这些词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以上两类共599例,这显示《二版》中的“旧词语”有63.4%的时代定性是稳定性。从反映语言变化与考察词义历时成分的释义原则来看,最值得注意的却是下面两类: 3,“修改一”。指的是涉及“时代定性”类的改动,有246例,占总数的26.1%。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既改“时代定性”,又改释义内容,有40例。另一类是只改“时代定性”,有202例。先看前者: 【拜忏】:“旧俗僧道念经礼拜,代人忏悔消灾(迷信)。”(《二版》)——“僧道念经礼拜,代人忏悔消灾”。(《三版》) 【笔耕】:“旧时指依靠写作、抄写等谋生。”(《二版》)——“指写作。”(《三版》) 【妓女】:“旧社会里被迫卖淫的女人。”(《二版》)——“以卖淫为业的女人。”(《三版》) 再看后类,即只删去了有关“旧时”的时代定性文字,其它的文字均保持不变,它们的释义在《二版》《三版》只是有无“旧时”之别。如: 【拜把子】:“旧时指朋友结为异姓兄弟。”(《二版》)——“朋友结为异姓兄弟。”(《三版》) 【绑匪】:“旧时指从事绑票的匪徒。”(《二版》)——“指从事绑票的匪徒。”(《三版》) 它如:鸨母、别号、傧相、禀报、称雄、承佃、宠幸、厨子、刺客、博爱、地痞、地头蛇、督学、饭局、高就、国学、红角、会馆、吉期、经纪人、京城、魁首、具保、劳工、拍卖、皮匠、弃妇、掮客、权贵、润笔、肉票、社评、商号、实业、时政、弹压、童贞、晚生、微贱、舞女、舞场、襄理、小家碧玉、卸妆、血本、压岁钱、艳史等,都是如此。 高达26.1%的旧词语被修改了旧时代的属性,显示出当代汉语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种种细微变化,也透露出《二版》过于看重了语言与社会的联动作用,用过于深沉的“阶级”眼光来看待语言词汇,以致许多一般性词语都加上了“旧”时代的色彩。 4,“修改二”,指的是不涉及时代定性的释义修改,有99例,占总数的10.5%。如 【婢女】:“旧社会里被迫供有钱人家使用的女孩子。”(《二版》)——“旧时有钱人家雇用的女孩子。”(《三版》) 【禀帖】:“旧时人民向官府有所报告或请求用的文书。”(《二版》——“旧时百姓向官府有所报告或请求用的文书。”(《三版》) 【朝野】”:“旧时指朝廷和民间。现在用来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方面和非政府方面”(《二版》)——“旧时指朝廷和民间。现在用来指政府方面和非政府方面。”(《三版》) 这类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释义中“阶级”限定方面的修订,像上面三例都是这样。它如:吃大户、抽丁、道门、官书、闺秀、裹脚1、家丁、荐头、礼教、民变、民团、袍哥、上流、少奶奶、少爷、侍女、书童、太太、西崽、小姐,都可见到类似的修改。一是对释义的容量与措辞作了修改,如:把头、班底、婢女、草寇、拆帐、长支、船家、兑换券、缝穷、夫权、伏辩、工役、雇员、官佐、闺房、闺阃、刽子手、锅伙、过堂、号坎、花轿、花烛、化外、回禀、兼差、校场、戒刀、军师、哭丧棒、路祭、民信局、铭旌、年关、奴仆、女优、陪送、皮脸儿、破五、穷酸、裙钗、人夫、人日、时人、赎身、通译、同业公会、投军、下定、县治、现洋、相公、枭首、行状、押租、雅人、洋布、烟花1、野鸡、衣包、异类、吟风弄月、银圆、英两、掌柜、中州、仲家。通过文字措辞方面的修改很能看出《三版》修订者的精细。如【赎身】,《二版》的释义是“旧社会里奴隶妓女等用金钱或其他代价赎得人身自由”,《三版》只改了两个字,用“换取”替代了“赎得”,就避免了“以甲释甲”的毛病。又如【千里眼】,《二版》的释义是“比喻眼光敏锐,看得远”,《三版》改为“形容眼光敏锐,看得远”,很是妥贴。有时还能发现《二版》中存在有个别语病,如【时人】被释为“旧时指社会上一个时期最活动的人”。“活动”是动词,用来修饰“人”,并受“最”的修饰显然都不妥当。《三版》改为“旧时指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最活跃的人”,一字之改,微瑕顿失。 四 从《二版》和《三版》对“旧词语”的不同处理,能窥视到当代汉语词汇词义在时代特征和阶级色彩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也可以感受到《二版》和《三版》的编纂者、修订者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上有着不同的眼力与处理方法。要在较快发展变化着的社会背景下纂成一部成功的断代规范词典,使之既能反映社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语文词典的稳定性、释义的普遍性与规范性,是很值得深入讨论的一个命题。“断代”,要求能反映当时的语言现状,“规范”,要求所反映的语言事实是稳定的,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对现实语言运用具有指导性。要做到二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正确地诠释词义的历时成分。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充分认识语文词典的稳定性,谨慎对待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语文词典虽然作为断代词典,不可避免地会带上编纂时代的特征,但语文词典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一部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书,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客观、普遍的性质,并努力关照到时间的效应,让它在尽量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性。这点认识相当重要。如果在语文类词典中过多强调紧跟时代,过多强调思想宣传教育的功能,肯定会影响到它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书作用的发挥。词语与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比较迅速。语文词典的释义对此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应等词语的时代色彩稳定后才予以反映。《二版》的“旧词语”被“改性”的达26.1%,其原因之一就是《二版》对当时的社会变迁反应过于敏感。作为规范词典,它的任务与新词新语词典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任务才是眼睛盯着词语的时代属性,紧贴语言现实,及时反映新词新义。《二版》有一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有67例用“旧社会”来给词语作了时代定性,结果它们在《三版》中出现了四种情况: A、保留“旧社会”定性的21例。(老爷、办差、帮会、帮口、包身工、长工、把头、老夫子、老总、流氓无产者、民团、闹荒、女招待、清客、铨叙、侠客、讼师、署理、讼棍、赎身、太岁) B、 整个词语删去的5例。(半拉子、承佃、亲随、清道夫、租米) C、“旧社会”改为“旧时”的18例。(婢女、太主、差役、上流、城市贫民、吃大户、缝穷、道门、抽丁、家丁、泥腿、少奶奶、奴仆、少爷、小姐、野鸡、工役) D、删去时代定性的23例。(财主、宠幸、狎妓、鸨母、从良、杂税、妓女、权贵、切口、强告化、掮客、弃妇、舞女、干薪、妓院、当铺、挤兑、会门、空头、夫权、当头、当头、交际花) C、D类改动“旧社会”定性的共41例,高达61%。究其原因就是“旧社会”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语言生活中总是习惯用来指本世纪上半叶那段历史。可是旧的社会制度消失是急速的,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而语言变化则缓慢得多,滞后得多。用短暂的社会变化来框定生命力长久得多的语言,结果必然导致词语时代属性的“易性”比例增多。尤其要慎重对待“主观旧词语”这类现象,尽量避免以某种“新”观念来框定词语的新旧之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