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典学 >

当代汉语变化与词义历时属性的释义原则——析《现代汉语词典》二、三版中的“旧词语”(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9 华语桥 苏新春 参加讨论

    8,“婚姻爱情嫁娶”类(34例,占3.6%)。如:花轿、保媒、望门寡、倒插门、保山、花烛、迎亲、侧室、放定、添箱、圆房、偷情、彩礼、再醮、童贞、择吉、拜堂、艳史、私奔、八字贴。
    9,“教育学校”类(28例,占3%)。如:义学、学租、留洋、劳作、兴学、蒙馆、学田、训育、背榜、开蒙、家馆、家塾、讲堂、学堂、督学、发蒙、书院、村塾、私塾。
    10,“时辰”类(27例,占2.9%)。如: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年关、点卯、时辰、更鼓、人日、定更、起更、打更、时宪书、西历。
    11,“建筑交通”类(21例,占2.2%):火轮船、乡房、闺阃、闺房、山轿、门钹、兽环、轿子、官舱、暖阁、东洋车。
    12,“科学术语”类(19例,占2%)。如:超重氢、公尺、公升、华里、或然率、界说、喀斯特、克分子、克原子、垆坶、论理学、米突、名学、声浪、苏州码子、同温层、维他命、矽肺、英两。
    13,“地理处所”类(14例,占1.5%)。如:商埠、行都、中州、洋场、化外、欧西、外洋、京都、陪都、扶桑、花旗、京城、满州、泰西。
    14,“物产”类(3例,占0.3%)。如:辰砂、假象牙、茧绸。
    15,“动物”类(2例,占0.2%)。如:海狸、守宫。
    最后两类共5个词,几乎可以略去不计,但它们的存在却从另一个侧面清楚反映出“旧词语”主要是指称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的词语。愈是社会属性浓重的词语,“旧词语”所占的数例愈多。
    上面的“旧词语”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类:
    一、称谓语。这一类与其它类有交叉,本来可以按它们的指称对象归入相应的类别,如【丘八】归“军事政治”类,【属员】归“行政司法”类,【更夫】归“时辰”类,但考虑到称谓语数量多,而且特征明显,故单独立类。称谓语是对人的称呼,它真实反映了人的职业、身份地位、尊卑贵贱。当社会发生变迁后,自然会有许多称谓语不合交际之用,或遭冷落,或遭淘汰,而用一些新的称谓语取而代之。称谓类“旧词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指称的对象大都依然存在,有的出现了替代性的新称谓语,有的则在后来的岁月中,“旧”的属性慢慢褪去而恢复“正常”。前者如【报人】:“旧时指新闻工作者”,【录事】:“旧时称机关中缮写文件的职员”,【扦手】:“旧时关卡上的检查员,也叫扦子”。后者如【票友】:“旧时称业余的戏曲演员”,【嫂夫人】:“旧时对朋友尊称他的妻子”。称谓语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每一个称谓语的变迁都映透着社会、时代的气息。在社会变化急剧的时期,数量多达255个的称谓语蒙上“旧词语”的色彩,是很正常的。
    二、“客观旧词语”。所谓客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是属于过去社会所拥有,它们或是不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是正在被冷淡、被淘汰。4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所谓“新旧社会两重天”,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并不过份。社会制度变更之际那些反映过去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行政司法”“金融商业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军事政治”“教育学校”类词语很容易被看作“旧词语”。如【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从良】:“旧社会里指妓女脱离卖身的生活而嫁人”,【家丁】:“旧社会里大地方或官僚家里雇用来保护自己、欺压人民的仆役”。“时辰”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和【打更】【更楼】【更夫】等一套报时称呼,确实与时俱逝了,它们后来在《三版》中淘汰的比例也相当高。其实所谓“客观旧词语”只是具有一种相对性,人们在如何看待它们的“逝去”与“淘汰”仍是主观认识的结果;同时社会现象的消长隐现,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彼起此伏、潮张潮落,总是间相出现。距离愈近,观看到的“客观性”愈是难以保证。许多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在词典编纂时代确实是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但时过境迁,却又“死而复生”,表现出为人类社会多个发展阶段所共有的属性,可它们仍被冠以“旧”名。如【奖券】:“旧时金融机关为了骗钱而发售的一种带赌博性的证券,上面编着号码。奖券按票面价格出售,发售者从售款中提出一小部分为奖金,分做若干等,中奖的按等级领奖,不中的完全作废。”【交易所】:“旧时进行投机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通常有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两种。”【拍卖】:“Ê旧时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许多顾客出价争购,到没有人再出高价时,就拍板作响,表示成交。Ë旧时称减价抛售;甩售。”这类词语被定性为旧词语,恰恰从另一方面清楚地映透出《二版》编纂时所处的社会阶段和社会性质,即与旧社会断然划清界限,在经济上主张计划经济、平等互惠、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三、“主观旧词语”。所谓主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观念、道德、生活方式、事物用品等,主要集中在“礼俗宗教”“婚姻爱情嫁娶”“生活”类。“主观旧词语”长期存在于该语言的社会文化传统,本无所谓新与旧,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自身发生了改变,逐渐淡去,较少为人们所遵从。如:【哀启】:“旧时死者亲属叙述死者生平事略的文章,通常附在讣闻之后。”【拜拜】:“旧时妇女行礼,就是万福。”【暖房】:“旧俗在亲友结婚的前一天前往新房贺喜。”【花轿】:“旧时结婚时新娘所坐的装饰华丽的轿子。”【重午】:“旧时称端午。也作重五。”【倒插门】:“旧时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类词语,它们仍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只是在某种新观念的观照下才被赋予了“旧”的色彩。如礼俗方面:【择吉】:“旧时指为办喜事或办丧事挑选好日子。”【喜钱】:“旧俗有喜庆的人家给人的赏钱。”【酒令】:“旧时饮酒时所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输了的人罚饮酒。”【压岁钱】:“旧俗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道德、观念方面更是容易这样:【艳情】:“旧时指关于男女爱情的。”【妓女】:“旧社会里被迫卖淫的女人。”【妓院】:“旧社会妓女卖淫的地方。”【附庸风雅】:“指旧时官僚、地方、商人等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由于新观念的观照而被赋予“旧”色彩的词语,一旦“新观念”发生变化,“旧词语”也就会跟着褪去了旧的色彩。
    《二版》中出现如此多的“旧词语”,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词典编纂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处在“解放了”不久的“新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生产方式、道德观念、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词语无论在指称对象、使用频率还是感情色彩上,都发生了“异化”,为新的社会现实所不容,而被冠以“旧词语”之名。这一原因深深影响到“称谓词”和“客观旧词语”。只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周而复始”,当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时,往往会将那些出现短期变化,实则为多个社会发展阶段所拥有的稳定性的词语看作是“旧词语”。“金融商业经济”类旧词语就是一个典型现象。如【挤兑】:“旧社会里许多人到银行里挤着兑现”,【银根】:“旧时指市场上货币周转流通的情况,市场需要货币多而流通量小叫银根紧,市场需要货币少而流通量大叫银根松”,【开盘】:“旧时指证券、黄金等交易市场中营业开始,第一次报告当天行情”,【空头】:“旧社会里从事投机交易的人,预料货价将跌而卖出期货,伺机买进相抵,这种人叫空头”。在词典的编纂时代,中国社会是不允许从事金融投机、自由买卖活动的,致使这些词语都被看作是“旧词语”。时过境迁,这样的经济活动其实是经济社会的必然现象。正因为这样,“金融商业经济”类在《三版》中修改了“旧时”的比例也最高,超出自身原有比例的近一倍(由13.6%上升到23.6%)。
    2,社会现实的巨大变革也深深影响了词典编纂者,以致于把许多本来属于人类或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感情生活,只要是在当时看来应该批评、否定的东西,甚至不属于先进、不值得学习或提倡的,都名之为“旧词语”。这一原因对“主观旧词语”影响最大。如【博爱】:“旧时指对人类普遍的爱”,【行人情】:“旧时指向亲友家送礼物或到亲友家贺喜、吊丧等”,【卸妆】:“旧时妇女除去身上的装饰”,【微贱】:“旧时指社会地位低下”。这是词典对“旧词语”定性的泛化。《二版》中这种充满“阶级性”“时代性”的释义倾向在《三版》中得到了很好的纠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