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她的小说里,我看到一种开朗的可能

http://www.newdu.com 2018-05-01 单读(微信公众号) 吴琦 参加讨论


    看王占黑小说集的时候,等了很久,作者、叙事人,“我”才从被窝里冒出头来,大叫一声,“老王,叫他们别吵好不啦!”发了几句牢骚,就又闷头睡了。
    后来“她”偶尔也冒出来,被小混混拦住,在公交车上听闲话,在个别地方掏一点回忆出来,但丝毫没有主导局面的意思。唯有两篇极短的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写老师的家人和小区门口卖菜的贩子,都仿佛还是害羞,很快收手了。
    读多了那些用“自我”开头、用“自我”结尾、恨不得溺死在自己口水里的文章,她这样的写法,简直就像捉迷藏。我等着她在什么地方抛出一个成长故事,一个女孩从市井生活里脱颖而出的过程——现代派以来的作家,许多都是这么一路写过来的。但她一直躲,把自己藏在叙事屏风的后面,间或弄出点声响,却并不像是故意的。
    这反映的不是叙事策略,而是作者的质地。这个阶段她的小说和散文都有明确的生活基础,是她对八九十年代社区、街巷的描述,是她对童年经验的全面挖掘。体裁上是暧昧的,所有的事未必是真也未必是假,这更考验人,逼得作者必须交底——在非虚构、随笔的传统里,“我”是基本单元,是向文学讨教来的自觉的发明。但在小说家这里,这一关早该过了,他们要做的不就是打开自己的眼睛和心胸,看看别人的命运。许多作家花了好长时间在文学里度过自己的青春期,而王占黑正青春呢,就大方地跨过去了。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起点。
    《空响炮》|王占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03 出版
    在今天的文学里,某个具体时段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成了最难处理的事。很多作家在这个环节折戟,好像那些过去的、他人的伤痛都变得难以面对,更别提表达了。这样一来,一种必然的结果是,只有自己的痛苦才深刻,只有经由自己的痛苦才被描写——但本质上这是一种逃避。整个社会成了外在于自我的存在,而不是生命经验的自然延伸,辞章写得再漂亮,也无力捋顺这个逻辑。
    更年轻一辈的书写在这个链条上持续恶化着,大家不大介意自己“轻浮”的失重状态,或者说,越来越失去那种自觉和能力去避开它。王占黑之所以得以成功地在故事中隐身(倒不是说她已经全部完成一个小说家的重任),正是在于她沉浸在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一种连续的社会情绪里,接受过去的馈赠,对一个自我之外的复杂结构保持兴趣,而不是被疾驰赶到的现代世界拦腰斩断自己的身世,仿佛过去的就过去了,自己已经是光鲜亮丽的幸存者。别忘了,人不是孙猴子,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学会筋斗云。
    我没有资格像个评论家那样去评价她,能够看准她在未来的文学序列里的位置,只能从读者的角度,远远地期待着这点新的变化,能带我们去到别样的地方——那是一个与我们局限的、一己的情感结构如此不同的通俗世界,也可能是新世界的想象之源。
    以前,这部分愿望常常只被外国文学、过去时代的故事甚至奇幻小说所满足,甚至于,那些故事明明已经离得足够远了,怎么还在不依不饶地谈论自己?而真正离自己很近的事,最紧迫的议题,自己看不清,别人也不写,舞台上只剩下那些顾影自怜的人,陷入极端现代的自我叙事中,如入无人之境。在这种时刻,在王占黑的小说里,我看到一个开阔的空间,一种开朗的可能,就很想赶紧拉她出来聊聊天,商量一下计策,去外面闹点事情。那才是经得起考验的青春。那才是值得谈论的自己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