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新时代中国文论海外传播的前奏——基于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的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18-04-1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军 参加讨论

    西方左翼思潮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与误读
    西方左翼思潮对中国问题的关注是20世纪比较重要的现象,但其中也不乏浪漫的想象与片面的误读。因此,这方面特别需要仔细加以甄别。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在《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毛泽东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左翼思潮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西方左翼学者在受到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同时对其也存在诸多误读和浪漫想象。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西方同行”,西方左翼思想家展开了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以及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文艺等的吸收借鉴和创造性误读,形成了可以被命名为“毛泽东美学”的知识图景。布莱希特、马尔库塞、萨特和波伏娃、阿尔都塞、詹明信、德里克以及当代激进左翼思潮中的巴迪欧、齐泽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启发和影响。针对西方“毛泽东美学”与中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平行比较、影响研究以及对中国的折返影响研究,有助于恢复西方“毛泽东美学”对“毛泽东文艺思想”遮蔽的地方,从而突显被遮蔽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极为独特的声音”。
    河南大学王银辉副教授在《卢卡奇与他的中国印象》(《云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一文中发现,卢卡奇的中国印象,零星辐射中国的政治、革命、戏剧、舞蹈艺术、天文学等诸多方面。出于解决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需要,卢卡奇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往往局限于其革命理想产生的驱动力,其印象中的中国文化,更多的归属甚至等同于对东方的整体想象。其对与中国相关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中,则明显存在欧洲优于亚洲、西方优于东方的认知倾向。东华大学马欣讲师在《本雅明“手工复制时代”的誊写美学》(《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中认为,本雅明“手工复制时代”的誊写美学,可视为其“机械复制”美学思想的重要补充。将他在《单向街》中关于誊写的美学阐释放在“手工复制时代”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围绕文字的复制与艺术作品的复制之间的差异,及文字的手工复制与文字的机械复制的分歧问题,勾连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评安雅·门德尔松与格奥尔格·门德尔松〈笔迹中的人〉》,分别从誊写与阅读、誊写与讲故事、誊写与印刷三个角度进行细读与分析,揭示出誊写作为“文学文化”重要保证的笔迹学内涵,以及誊写美学在数字复制时代的启示意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欧美左翼思想接受中国影响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上海大学金闪闪讲师在《〈原样〉杂志介绍中国内容的文章》(《批评理论》2017年第3期)中简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左翼文学杂志《原样》持续关注中国问题的原因,概述了杂志介绍中国相关文章的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的科学文明、古典诗歌、语言文字的特点等。杂志核心人物索莱尔斯等左翼知识分子积极推介中国革命领导人毛泽东和文学革命先锋鲁迅的文章和思想。深圳大学杨光博士后在《雷蒙·威廉斯论“立场”与“党性”:兼论作为资源的毛泽东思想》(《批评理论》2017年第3期)中认为,雷蒙·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利用了毛泽东的思想资源以反思“立场”与“党性”两个概念,借此展开了他对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批判,从而切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要问题。在雷蒙·威廉斯看来,毛泽东的相关论述首先有助于使得作为主体的创作者打破自身的经验局限,从而进一步将其在创作中实现。通过从“文”到“人”的理论重心变化,使文学成为一种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左翼思想出现分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上海大学李缙英博士在《格林布拉特与詹明信之辩:当代中国政治与诗学的关系》(《学术界》2017年第5期)中,分析了美国“新历史主义”的命名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近年来逐渐由学术边缘进入主流并对众多领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借用“新历史主义”注重语境和阐释模式的研究方法,我们会发现观点的迥异最终都可追溯到理论派别、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吴娱玉在《西方左翼怎样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解读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中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阐释为线索,探究被西方话语建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怎样的面向: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是指向实践的,这完全可以从《矛盾论》的问题意识、版本对照和文本佐证三个角度看出。而德里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倾向理论维度,如此,德里克从《矛盾论》中生发出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反历史目的论、反霸权等理论意义。可以看出,德里克在全球化、现代性视野下对《矛盾论》的重新解读取消了其政治实践诉求,转而变成一种后殖民的文化抵抗策略。大连理工学院韩振江教授在《蝴蝶:齐泽克的古代中国镜像》(《人文杂志》2018年第2期)中透过对齐泽克“蝴蝶意象”的分析,看到了齐泽克是如何通过蝴蝶这一幻象架构来想象古代中国,以及西方学者如何通过镜像他者关系来理解现代中国。理清齐泽克如何想象中国,也就为当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反思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