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方文论和西方思潮话语体系的长期激荡和侵蚀,在一些学者那里,中国古代文论一度得了“失语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一度受到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的重振与创新,也使中国古代文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增添了丰厚的中国意蕴和中国底色。可以说,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壮丽日出,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中国化进程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的标题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可以说,树立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那么,对于我国的文艺创作来说,其具体环境和具体特点是什么呢?毋庸置疑,我们的文艺创作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但在这巨大成就之中,包含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少作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西化倾向,甚至是一些在技术上比较优秀的作品,西方文化、西方思想、西方创作方法、西方价值取向的烙印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立性。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实现一次新的民族解放,树立起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跟我国的这一文化实际、文艺实际相结合,提出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命题和任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的一次重大创新。这在中国思想史乃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西化问题不仅是中国一国的问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也普遍地存在着这一问题。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概念就为我们揭示了存在于文化领域的这一殖民倾向,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方面。这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杰出贡献。事实有力地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并不是指这个理论成果只对中国有意义,其世界性意义和价值也正日益凸显。 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时代化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变化,也体现在文艺创作上,体现于人民群众对于文艺创作的要求上,当代文艺所面临的,已不是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阅读和观赏需要的问题了,不是有没有作品的问题了;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更好更高更优的精神需要的问题,是有什么样的作品的问题。所以,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家来说,已不是出作品、出多少作品的问题,而是出怎样的作品的问题。这就要求文艺家在提高作品品质上狠下功夫,要从根本上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他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是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不要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不要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不要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人民是文艺创作永远的源泉和土壤,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把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作为文艺工作的目标,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时代化的一个重要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时代化的重要表征。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因此,提高文艺创作质量也有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即文艺创作要从人民中汲取诗情画意,要写出人民之光;同时,又要以这样的闪烁着人民之光的人民文艺引导人民前进,给人民以鼓舞,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时代的本质在于人民,只有在现实的人民性中才能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刘云山同志把“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色。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文艺思想,要求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处处闪烁着人民性光辉、体现着人民性温度。这是其时代性的最本质体现,从根本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与时俱进,推进了其时代化进程。 以繁荣文艺创作和推动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实践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的实践化是其理论生命力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与新时代的文艺活动相结合,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其实践化。习近平文艺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文艺活动,始终以繁荣文艺创作和推动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实践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推出精品力作,繁荣文艺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化就在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能否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能否推动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能否实现其实践化的试金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文艺工作者应始终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对文艺生产的深度介入和引领,是习近平文艺思想推进和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实践的鲜明体现与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对于历史题材创作,他指出,“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来呈现“艺术化的历史”。在创作主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在创作方法或塑造艺术形象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典型化创作方法,把能否塑造出典型人物作为衡量文艺作品高度的准则,他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就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新时代文艺创作紧密结合起来,显著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新时代文艺活动的阐释力和引领力,强化了其介入文艺实践、指导文艺实践的功能与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