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的诞生,正是这样既出于时代需要,又源于中国历史。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进入关键时期,人民需要精神食粮,时代需要优秀作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文学艺术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长期观察、思考和总结,形成的有关文艺思想必定是符合历史规律并具有时代特色的,其体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把客体本来所“是”的,变成对主体来说所“应该”的东西,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如果说,实践既是个人与世界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又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基础,那么,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借助于线条、色彩、语言、文字等媒介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无论古代岩壁上最朴拙的壁画,还是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吭育吭育”派,包括如今在影视多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VR、AR、MR(VR、AR、MR分别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英文缩写形式),都是人们在客观生活基础上为改造世界而付出的努力,对为人们改变人生困境、提升幸福指数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到对风调雨顺的祈祷;从对侵略者的愤恨,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对个人如何融入国事进行思考而产生的“革命+恋爱文学”,到对个人如何改造现实世界进行探索而发明的虚拟现实,无不如此。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此即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的理论表述。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指导人们正确解释、认识世界,而且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习近平文艺思想,既涉及到文学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等“事实”,又涉及到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质量提升、作用意义等“价值”,为了改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事实,除对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集思广益,整体推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年元月实施了《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另外还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讲话、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讲话等。在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把理论的体系性提升到了与主体性、原创性同样高的位置。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立场、新的文化使命等关键词,对文学艺术“应该怎样”提出了新要求,给予了新期待,为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付出了诸多努力。 理论与方法的统一 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种种观点,不只是掌握文学艺术现状、规律、问题等的理论思考,也是认识、了解文学艺术事实与价值、现状与未来、性质与功用等的方法论;既是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为什么、为了谁等的理论总结,也是怎么做好文艺工作并通过文艺作品水平的提升使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为丰富的方法描述。简而言之,在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理论与方法是相互统一、互为一体的。离开了理论谈方法,或者离开了方法谈理论,都是不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学艺术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架中,把文艺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中,以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意蕴、“象外之境”等的独特思考,对文艺作品中的美感、正能量、价值观等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深入分析,对如何借助于文学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寄予了厚望,“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并经由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经由文学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达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当然,习近平文艺思想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导文艺实践的方法和指南。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原因在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社会生活作为对象的文学艺术也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表述会随着文艺实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恰恰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的表现。把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把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理论指导作用。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古今中外,文艺创作界与研究界都有人喜欢把文艺活动独立出来,提倡所谓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唯美主义、内部研究等,过于强调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甚至把文学艺术孤立起来,成为某种“绝对的”、与众不同的、与世隔绝的东西。诸如此类的观点固然对文艺自身特性的探讨达到了无比深入的程度,却脱离其赖以产生的客观实际,无论探讨多么深入,结论多么细微,却并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完整考察人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并试图寻找艺术与国家、科学“同一个根”的第一人,但由于他把“精神”“概念”等主观范畴作为“根”,得出了“头脚颠倒”的错误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是人类活动的系统,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不同现象与因素都在这个系统内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其中任何一种现象、任何一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体到文学艺术,既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又与人的精神、心理、审美等主观因素相关,必须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进行考察,才能从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也才能发挥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文艺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又强调文艺的特殊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在注重文艺作为精神食粮的特殊性的同时,注重文艺来源于生活的普遍性,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可见,习近平文艺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第一,内容完整,观点鲜明。有关文学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价值、规律等各个方面基本的、主要的理论观点都已经具备,在文艺为了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上都基本上有了鲜明的结论。第二,观点自洽,和谐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喜欢谈及文学艺术问题,不管是为了内政,还是为了外交;不管是作为主题,还是作为论据;不管是精心准备,还是信手拈来,虽然具体表述可能有所发展和变化,但从来不会相互矛盾,理论体系内各个部分、各个观点之间和谐统一。第三,指导实践,适用性强。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来自于实践的同时,对实践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由这个体系内所有观点形成的理论导向,与国家的文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等有关工作相呼应,能够满足国家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得到了高度认可。文艺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文艺的重要指示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习近平文艺思想体系”(仲呈祥语),其中有关文学艺术的“观点系统、判断科学、学理深厚、视野开阔、切合国情”,“业已成为完备透彻、深入人心的文艺学说体系”(董学文语)。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