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遥远的向日葵地》:像她一样笨拙地活着

http://www.newdu.com 2018-03-13 文学报 李保森 参加讨论


    散文具有与生活同质的特性,这既是指散文文类具有生活般的灵动与活泼,也是指散文对生活经验的描写与叙述。散文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即是题材选取的多样化,不过,对于写作者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题材,如何从中表现写作主体的精神与襟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娟的散文显示出了相当的独特性。
    李娟的散文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注目,首先就体现在写作题材上的独特性。她在《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等散文集中,以新疆牧民的游牧生活为表现对象,为读者提供了一方独特的地理空间的景观,展示了一重迥异于惯有经验的生活景象。更重要的是,李娟为散文写作如何捕捉日常生活、呈现自我情感提供了新的经验。
    李娟的散文受到注目的另一个原因,还表现在写作姿态和叙述方式上,即认真地参与生活,耐心地呈现生活,我们不妨称之为“笨拙”。这里的“笨拙”,是指李娟对待生活、写作的态度,既不抱怨命运也不试图取巧,而是始终秉持着耐心与勤劳去操持生活,时时释放着善意与真诚去对待生命。她的文字并不顺溜,读起来有时还费劲,文章的结构并不是顺流而下,而是碎片式的拼贴,但又不是随意地、任性地拼贴,而是有所意蕴。也正是因此,李娟的散文中充满了生活的结实感。她的写作实践,再次有效地证明了散文与个体、自我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新作《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仍然延续了上述两个特色。李娟记录了母亲承包、耕种和经营“向日葵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表现了以母亲为代表的边地人民的勤劳与坚韧,展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此外,作者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使她的写作超越了单纯描述、再现生活,而具有了情感、思想的烛照。
    “向日葵地”位于乌伦古河南岸的广阔高地上,它有“一抹绿痕”的清新和诗意,但更多的是戈壁沙漠一贯的荒凉与艰涩,要在这里耕种、生活,其中的艰辛困苦一望便知。在耕种葵花的过程中,葵花苗才长出,就遭遇了黄羊的袭击,直到种下第四茬种子才分外蓬勃。浇地的过程也很漫长,母亲还要面对沙尘暴、干旱、寒流等不期而遇的恶劣天气。要经过如此多的煎熬,才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无论赔钱或是赚钱,都始终有一份自足在支撑着她们对生活的耐心经营。
    母亲的劳作、外婆的去世、边地人民的忍耐、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些情景构成了丰富的“葵花地”生活,作者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对这一生活有了最为亲切的体认,也因此使得这本散文集充溢着生活的气息,让人从中感到饱满、温暖、踏实和持久。
    随着时间的流动,葵花地日益显得遥远,但李娟的文字让这些场景、见闻和感悟停下来了。尽管李娟仍然表达了她对这些文字的不满:“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我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中那片金色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写这些文字时,我有无数种开头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结局。”但我们已经从这种写作中看到了作者如何以散文的方式呈现处于流动状态的生活,也从中感受了一种坚韧的精神资源,那就是像她一样笨拙地活着。
    (《遥远的向日葵地》李娟/著,花城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