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书写的力量——读张雄文的长篇纪实《多是横戈马上行》
张雄文是我鲁院高研班的同学,也是近年来湖南报告文学写作的骨干作家之一,在全国有着不小的知名度。他沉静多思,目光犀利,专注于非虚构文本的创作,用功于历史英雄人物的追踪、探秘,尤其是对出身湘西的名将粟裕往事的挖掘、拾掇、补遗,著述像山间汩汩而出的清泉绵绵不断,他也频频现身于诸多纪录片的访谈影像中。谭谈评价说:“能把开国第一大将写得客观而不失传神,我认为湖南作家张雄文先生算是第一人!”而另一位名家邓宏顺则说:“我作为粟裕家乡的作家,常听到一句话是:张雄文写粟裕写得最好!”几乎在不经意间,张雄文又拿出了他的第8部厚厚新著《多是横戈马上行——野战主将粟裕》,令我高山仰止般叹服不已。 读完这部墨痕犹新的大著,我第一个感觉是“真”。粟裕是众多开国将帅中经历异常特殊的一位:战争年代毛泽东明令他以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身份担负一个野战军的战役指挥之责,歼敌数量居于全军四大野战军之首;1955年9月授衔时,因种种原因,他却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新中国建立仅9年,他又因“莫须有”的罪名与刘伯承一道受到错误批判,36年后才被平反。囿于头上的“帽子”扣得过久,他过去的辉煌一直鲜为人知。张雄文的书中以弥足珍贵的丰富史料与简洁生动的语言还原了这些遗失的历史真相,让一个当年频繁出现的“常胜将军”粟裕,从尘封的历史角落重回鲜活的人间。 张爱玲说,生活比文学更传奇。当下的文学创作中,“非虚构”写作往往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评论家汤天勇认为:“读者有着追逐真实真相的天然需求”,“非虚构写作通过对原本真相的直接书写显示出对现实的穿透性。正是基于对真实与真相的看重,读者容易通过文本阅读加深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获取在新闻媒介上所无法知晓的真相。”张雄文的《多是横戈马上行》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他将“史胆、史识、史才”结合起来,给读者捧出的不仅是粟裕的个人往事,也是历史的真相,因而其作品畅销,读者甚众也就不奇怪了。 渐渐消隐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往事,最难得的是细节的呈现与还原。《多是横戈马上行》一书对粟裕的刻画没有停留在一般宏大叙事的史料堆砌上,而是通过不辞辛劳地走访粟裕亲属与当年的身边人士,再现了不少生活的细节。譬如,当年担负过攻台作战总指挥之责的粟裕晚年念念不忘解放台湾。一次,收养的袁振威(“皖南事变”中殉职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之子)从军校毕业,高高兴兴回到家里,粟裕忽然沉着脸问:“为什么到现在我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叫‘国防军’?”袁振威思考了一会,说:“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粟裕脸色顿开,高兴地说:“你可以从军校毕业了。”这种真实生动的细节在《多是横戈马上行》一书中有不少,将人物从冰冷的尘埃中拾掇起来,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尔扎克曾说:“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这也是时下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所在。期待拥有这种力量的张雄文继续为读者打开通往真相之门。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